從中國的擇校熱看日本教育
在中國,每到入學報名的時間,家長們就開始為擇校傷透腦筋。在一些地方,有錢有關系人家的孩子紛紛進入所謂的名校,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被拒之門外。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教育領域的“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若得不到有效遏制,日后可能將加速社會的兩極分化。
如何設置合理公平的招生制度,是困擾世界很多國家的問題。為打破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許多國家紛紛采取種種措施。
我們的鄰國日本在教育方面堪稱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政府為國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日本的“擇?!辈⒉皇且粋€社會熱點問題。
日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公立學校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學生劃區(qū)域就近入學。住宅地段劃歸哪所學校,就必須上哪所學校。即使你有“門路”,也不能“越區(qū)”上學。如果學校違規(guī)收了其他學區(qū)的學生,政府要追究校領導責任。小升初不用考試,全部免試上對口初中。高中是非義務教育,升學要通過考試,可以不按學區(qū)上學。
其實,“擇?!辈⑽闯蔀槿毡镜纳鐣狳c問題,主要得益于該國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所謂平等教育,就是義務制教育范圍內的適齡學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國家保證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
日本政府對公立學校辦學經(jīng)費的投入一視同仁。二戰(zhàn)之后,日本經(jīng)濟一度不景氣,財政困難,當時對一些學校的投入也有傾斜。但上世紀80年代之后,日本完全取消了這種傾斜做法,一所學校投入多少,主要的依據(jù)是規(guī)模大小。
日本文部科學省負責全國教育的管理,他們對公立中小學制定了統(tǒng)一的建設標準,比如學校要有運動場、游泳館、圖書館等。新學校由政府負責籌建。政府交給校長的,必須是一所設施齊全的學校,而不是一所“空架子”學校,而校長只負責教學管理。由于國家有統(tǒng)一標準,在日本的公立學校除了規(guī)模大小不一之外,其他方面沒有多大差別。例如像東京都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游泳池和特長班活動室,還建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室內體育館。
日本教育資源之所以分配相對均衡,也有其客觀原因。日本各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均衡,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差別并不顯著,這也就從客觀上減少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可能性。
逐漸引入“擇校”機制
日本平等教育整齊劃一,但是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跟不上的學生勉為其難也要跟上,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學校“吃不飽”也不能“加餐”。同時,由于公立學校均衡教育資源使得學校之間的競爭不足,加之普遍引入了“寬松教育”,公立學校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上課以外,還得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另外一些經(jīng)濟寬裕的家庭則干脆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
上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認為平衡教育資源的做法窒息了國家的活力,于是也想借鑒他國的做法。1997年日本文部省發(fā)布了《關于通學區(qū)域制度的彈性運用的通知》,允許各地區(qū)根據(j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東京都品川區(qū)率先在2000年開始在公立小學實施“擇校制”,2001年在初中開始實施該制度。其他地區(qū)也都紛紛醞釀準備實施“擇校制”。即便住在學區(qū)內,也得經(jīng)過考試才能入學。有學者聲稱,日本學校改革即將迎來“擇校時代”。
即便如此,由于各公立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大體均衡,日本民眾的“擇?!边h未形成氣候。
3~5年師資輪換一次
校長年齡需達50歲
日本還從教學水平上保障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實行教師流動制度。在日本,優(yōu)秀教師都集中在一個學校的情況是根本不可能的。公立學校的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必須服從國家的調配。日本教育法規(guī)規(guī)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xù)工作不得超過5年。一般3至5年內,各校間就要進行一次師資輪換調整。
日本重視公立學校校長的經(jīng)歷,一般到50歲左右才有可能出任校長,任期2年。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教師和校長的輪換調整,保證了各校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對均衡,讓全國學生都受益。同時,教師的流動也開拓了教師的視野,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給學校不斷置換著新鮮的空氣。
此外,日本義務制教育階段還執(zhí)行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教學要求。日本文部省在調劑各地教育經(jīng)費的同時,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較齊整的水平。
為保證各校教育水平均衡發(fā)展,日本還推行學力測試制度。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學習能力的全國測試,通過媒體向全國公布。獲得好名次的學校通常會把有益的教學經(jīng)驗傳授給其他學校。由于在考試上公平競爭,在東京的學生與在偏遠海島上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同。這樣一來,就沒有了困擾學生的擇校問題。
當然,家長可以任意選擇私立學校,但要多交錢。日本的私立學校在教學設施和質量上通常要高于公立學校。
美國
一般不允許“擇?!?/strong>
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由于私立學校學費昂貴,多數(shù)家庭仍然選擇讓自己的子女上公立學校。美國公立中小學都實行按家庭所在學區(qū)就近入學的原則,居住在某一地區(qū)的居民其子女原則上只能到附近的某一所或幾所學校就學,一般不允許自行擇校。
英國
就近入學“抓鬮”擇校
英國實行11年義務教育加2年全日免費繼續(xù)教育制度,大約90%的學生就讀于免費的公立學校。相比于質量普遍較高的私立學校,各公立學校之間,因所處地區(qū)不同等種種原因,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為讓子女進入教育質量好的公立學校,英國父母操心勞力、苦惱焦慮的程度不亞于中國的父母。由于公立學校實行就近入學原則,一些條件較好的家庭不惜出高價在好學校附近購置房產(chǎn)。但這樣一來,很多收入差的家庭的孩子被關在了熱門學校之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不少原準備送孩子去私立學校讀書的家長改變計劃,轉而送孩子到免費的公立學校就讀。公立學?!吧嘀嗌佟钡默F(xiàn)象將進一步延續(xù),而公立名?!耙晃浑y求”的現(xiàn)象也將進一步惡化。英國教育部表示,允許各地教育機構采用抓鬮的方式?jīng)Q定誰能進入熱門學校學習。
法國
擇校須教育局批準
法國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在教育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證全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不存在眾多生源爭奪有限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問題。法國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大多數(shù)家庭的兒童都上公立學校,由地區(qū)教育局按照學區(qū)分片,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指定學校。如果家長想要改學校,必須提出“特殊并且充分的理由”請教育局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