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由于對遺忘曲線的理解錯誤,自然造成了對遺忘曲線在學習中的應用出現(xiàn)錯誤。如果沒有理解“記憶保留”的正確含義,就會認為要趕緊趁著剛背會的內容還能想起來的時候,趕緊去復習來刷新記憶,讓新的遺忘曲線又回到高點再開始下滑。既然遺忘曲線的特征表明人的遺忘是先快后慢,于是就認為應該采用“先緊后疏”的復習策略。而對復習點的選取,甚至直接參照艾賓浩斯當時得出遺忘曲線時使用過的遺忘測試點,比如首次記憶后的第20分鐘為“復習點1”,1小時為“復習點2”,9小時為“復習點3”,然后是1天,2天,6天,31天等時間點。

一些人將這種“前密后疏”的學習點選擇方式,冠名為“艾賓浩斯記憶周期”,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單詞學習計劃,還有人稱之為“單詞學習的魔法”等等。事實上艾賓浩斯從來沒有采納和論述過這種方式的記憶周期。后來的科學實驗也都證明,按照這種學習周期來學習,學習效率也并不理想。那理想的高效率的學習周期應該是怎樣制定呢?

想要明白理想的記憶學習周期,還需要了解艾賓浩斯對記憶研究中的另一項發(fā)現(xiàn):間隔效應。艾賓浩斯發(fā)現(xiàn),如果使用固定次數的背誦次數,那么把這些背誦分散在不同時間進行,最終的記憶效果,會比把這些背誦集中在一起使用的記憶效果好很多。這種記憶特征被稱為是“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而具體的實踐方式則被稱為“分散學習”或“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如果說遺忘曲線是艾賓浩斯在前人發(fā)現(xiàn)人類記憶特點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規(guī)律總結和定量分析,那么對間隔效應的發(fā)現(xiàn),則是艾賓浩斯對記憶特點研究最有價值的獨立貢獻。順便說一下,“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的概念,也是艾賓浩斯最先提出的。學習曲線表明,人掌握知識的速度,也是先快后慢。開始很快很見效,之后越來速度越慢。學習曲線的特點跟遺忘曲線有很強的對稱效應。

在上圖中,實線是間隔學習手段的過程和效果,虛線是集中學習手段的過程和效果。可以看出,用同樣多的總學習時間和次數,集中學習后的遺忘速度很快,“有來得快去得快”的特點。學習完成后經過同樣時間來測試記憶保持度,顯然分散學習的效果要好得多。那該如何選擇間隔學習點呢?每次學習間隔多久才比較理想呢?

艾賓浩斯在記憶研究中,曾經測試過以一天為單位的等距間隔多點學習,但沒有用其他時間長度或不等間隔點做過記憶實驗。在艾賓浩斯實驗之后的一百年間,全世界范圍大量的不同學習間隔點的相關記憶研究,都普遍發(fā)現(xiàn)用前密后疏的學習節(jié)奏,不如等距間隔學習效果好。前密后疏式的分散學習方式,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延展間隔學習”(Expanded Spacing Practice)。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追求短期效果,“嚴展間隔”和“平均間隔”兩種選擇學習節(jié)奏效果差距不大。但如果是長期記憶效果,平均間隔的學習效果好(Balota et al. 2005)。對平均間隔學習效果比延展間隔學習效果好的原因,有很多理論來解釋,其中比較著名的“編碼多樣化理論”(Encoding Variability Theory)。該理論認為,同一內容出現(xiàn)在不同條件和背景下,記憶效果比較好。如果復習時間隔得太近,比如只間隔1個小時,學習出現(xiàn)的條件和背景跟前一次太相似了,所以記憶效果不好(Melton 1970)。時間間隔過近時,由于對相同內容才見過不久,大腦會降低對其注意力和壓制信息處理能力,反而起到負面影響(Rothkopf, 1968)。所以從長期效果角度看,“延展間隔學習”的前幾次密集學習所花時間和精力,基本上是是白費(Logan, 2004;Karpicke and Roediger, 2005)。從實踐角度講,使用“延展間隔學習”的學習計劃制定和執(zhí)行也很麻煩,所以大家根本不應該去使用前密后疏的學習方式,就使用等間距的間隔學習就好了。

選自 《詞行天下——像學母語一樣學英語》漏屋 著

好方法盡在零基礎英語從頭學社團,這里一定有適合你的學習方法……趕快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