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書籍:拖延心理學
商品描述
編輯推薦
《拖延心理學》:全球首個拖延工作坊創(chuàng)始人、美國權威心理學家聯(lián)袂出擊,風靡全球25年經(jīng)典之作最新版,搶先登陸中國,資深心理醫(yī)生李夢潮專文推薦,(25周年鉆石版)。
我們都因拖延而焦慮,卻又在焦慮中拖延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fā)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可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想,再待一會兒,就一下下……”
“我每天都很焦慮,惦記著要做的事,然后卻不停地看網(wǎng)頁直到半夜,怎么辦?”
我們?yōu)槭裁磿涎?br>
“我們都是完美主義者,希望能做好,卻害怕失敗,所以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br>
“有時因為拖延,我們反而陰錯陽差做得比較好;有時因為拖延,別人稱贊我們的小聰明和高效率;在最后期限過去時,如釋重負的感覺也讓人很享受。”
“拖延源于厭惡和憎恨。如果我們討厭某個人、某件事,可能對于這個人和這件事消極怠工,作為另類反抗的一種形式……”
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請摒棄你對拖延的恐懼、羞恥、擔憂以及自我憎惡,只有在寬容樂觀的態(tài)度和心平氣和的情緒下,你才能看清自己為什么會拖延,才有可能讓拖延之手從你的生活中松開!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簡·博克(Jane B.Burka) (美國)萊諾拉·袁(Lenora M.Yuen) 譯者:蔣永強 陸正芳
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她們兩人是心理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資深心理咨詢師?! ?br>
她們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中的拖延者創(chuàng)設了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奧普拉》和《20/20》等電視節(jié)目中,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人物》和《當代心理學》等出版物的專訪對象。
她們一直致力于為全美國的學生、公司組織和公眾團體提供治療的心理工作坊和專題演講方面的服務,終年活躍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學的講壇。
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拖延vs行為
第1章 質疑拖延:是可惡的壞習慣還是應得的報應
第2章 審問拖延:被架在審判席上的失敗恐懼癥
第3章 對話拖延:拖延你好,成功再見
第二部分 拖延vs心理
第4章 掙扎中的拖延者:成為戰(zhàn)敗者怎么辦
第5章 心理舒適區(qū):對親近與疏遠的恐懼
第6章 拖延時鐘:你知道現(xiàn)在幾點嗎
第三部分 拖延vs大腦
第7章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嗎
第8章 如何打造大腦的全局領導力
第9章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拖延者的
第10章 拖延行為模式的法庭大調查
第四部分 拖延vs 征服之戰(zhàn)
第11章 作戰(zhàn)前傳:拖延大盤點
第12章 作戰(zhàn)武器:明確的目標與可行性的計劃
第13章 作戰(zhàn)方法A:學會怎樣判斷時間
第14章 作戰(zhàn)方法B:學會“接受”和“拒絕”
第15章 作戰(zhàn)方法C:利用你的身體減輕拖延
第五部分 拖延vs建議
第16章 對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亂和執(zhí)行功能障礙拖延者的一些建議
第17章 巧妙應對造成拖延的文化壓力
第18章 聰明擺脫被動拖延的怪圈
附錄一 拖延研究25年
附錄二 拖延處理技巧匯編
序言
寫書的人往往被認為對他們的寫作傾向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確實,我們對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我們兩個都知道對方的那些丑事,我們都經(jīng)歷過許多通宵開夜車的日子,也曾為寫博士論文而掙扎了多年,經(jīng)常要繳納稅收滯納金,并常常為自己的拖延而編造種種故事情節(jié)(最為極端的例子是說自己家里死了人)。
除了我們兩個人對此的個人親身經(jīng)驗之外,我們也有多年與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職業(yè)經(jīng)歷。當我們還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咨詢中心成員的時候,我們從1979年開始就為學生拖延者創(chuàng)設了據(jù)我們所知的第一個團體治療課程。在我們的拖延者團體中,我們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傾向一再地呈現(xiàn)出來。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原計劃在周一上午九點開始我們一周的團體治療課程,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這根本不現(xiàn)實——在十點之前沒有一個人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
當我們向公眾開設拖延工作坊的時候,我們再次遭遇到了這個拖延怪獸。我們差點提前一周取消我們的第一個工作坊,因為在預訂的時間內(nèi)沒有幾個人報名。結果,幾乎2/3的人是在截止時間的最后一分鐘報了名,我們不得不搬到一個更大的房間里才能容納下這么多的人。
30年來,我們在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診所內(nèi)也處理了很多個案,很多人因為常年拖延而積重難返,這讓我們有機會在更深的層次上探索這個問題。我們感到幸運的是,患者們都勇于向我們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