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說很多孩子的口語問題。有位英語老師說,她接觸過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說話的時候,頭兩句還可以,你能感到那個句型他很熟悉,能夠脫口而出。但是往下說,孩子就要磕巴,從這個磕巴的過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說法,然后再翻譯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況,不是和我們大人一樣嗎?有的時候,我想說一句話,不知道英文怎么說,也知道翻譯過去會很別扭。這個時候,我就問安妮,我想表達一個什么意思,怎么說好。百分之百,她的說法和我翻譯過來的不一樣。

為什么我會想要翻譯過來?不是我想翻譯,是因為我腦子里的儲備不夠用,我沒有儲備足夠多的英文場景。如果不翻譯,我就說不出來。這是產(chǎn)生中式英語真正的原因。所謂的思維,需要對應的就是場景。當你對一種場景下的表達熟悉的時候,你腦子里有的是現(xiàn)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譯。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場景,腦子中都是孤立的單詞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單詞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

有人說,我不在國外,怎么能有場景呢?就像我剛才舉的小寶的例子。如果在國外,自然而真實的場景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國外,一樣可以彌補。

彌補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動畫片。動畫片中有很多口語表達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脫口而出。當然,場景是需要積累的??磕骋徊炕蛘吣硯撞縿赢嬈ビ柧毧谡Z,與過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這種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范圍更寬一些罷了。

另一種彌補的辦法是看有大量場景的英文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說,國外的兒童英文讀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們?nèi)粘I钪械哪切┦隆允裁础⑼媸裁?、生?party、掉牙、學校生活、幼兒園活動、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國外孩子真實生活中的場景在書中都有體現(xiàn)。

也許,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對一些表達還會覺得陌生,但是一旦讀了幾本之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通行的表達方式,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會聯(lián)想,很自然地就會脫口而出,再也不必進行什么翻譯了。

前幾天,俱樂部的一位媽媽特別興奮地告訴我,她女兒現(xiàn)在可以和國外親戚的孩子用英語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過的英文故事書。雖然她女兒的表達還談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對方知道她在說什么,而且她們說的都是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交流的結(jié)果,就是兩個孩子越聊越有興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雙方都覺得很有趣。

過去,我們的英語學習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沒有人注意過需要給語言提供一個情境對應的機會。所以,那時的英語學習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對應。如果我們想想母語的學習,大家在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幫助的情況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實物和聲音的對應?拿著一個蘋果或者是蘋果的卡片,告訴孩子這是蘋果。所以當我們教孩子英語的時候,一樣沒必要非得把漢語意思告訴他。讓孩子大腦中的英語和漢語自成體系,自己去尋找自己對應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語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學習英語,從聲音和圖形、場景的對應來學習英語,才有可能擺脫中文思維的控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積累。在這個過程中,閱讀的作用要比看動畫片更廣泛、更持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