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大學(xué)英語第一冊Unit 2課文翻譯
收音機“咔嗒”一聲,搖滾樂就大聲地響開了。
音樂像槍聲似的將桑迪吵醒。
她看了一下鐘,早上6點一刻。
她躺在床上,聽著她喜歡的之聲廣播,嘴里哼著歌詞。
“桑迪,” 她父親喊道,“桑迪,把音樂關(guān)了!”
史蒂夫·芬奇沖進她的臥室。
“你為什么一定要聽這么糟糕的音樂?
還聽了一遍又一遍。
雖然有節(jié)奏,可恐怕不是真正的音樂?!?br> “我喜歡這種音樂,爸爸。這是我最喜歡的。
您聽一下吧,您肯定會喜歡的?!?br> 桑迪伸手把音樂開得更響。
“別,別開那么響,我受不了。
把收音機音量調(diào)低點,這樣我和你媽媽就聽不到了。
我敢肯定,那音樂既傷你的耳朵,又傷你的大腦?!?br> 桑迪走進浴室,打開淋浴噴頭。
然后她抓起香皂,渾身上下洗個遍,連頭發(fā)也洗了。
淋浴后,桑迪梳了梳頭發(fā),穿上一件舊的綠色圓領(lǐng)衫和一條牛仔褲。
接著她化好妝,走進了廚房。
和往常一樣,她不知道早餐該吃什么,便抓了杯牛奶,站在洗滌槽旁吃烤面包。
就在此時,她媽媽簡走進了廚房。
“桑迪,你怎么不坐下吃飯? 站著吃飯對身體不好?!?br> “我知道,媽媽,可我沒時間坐著吃。”
“昨天做作業(yè)了吧,寶貝?”
“做了?!?br> “刷過牙了?”
“媽媽,我還沒吃完飯呢。吃完了再刷。”
“桑迪,你怎么穿那件舊圓領(lǐng)衫呢? 難看死了。”
“媽媽,請別這樣?!?br> “別怎么樣?”
“別這樣煩我?!?br> “桑迪,你怎么描起眼線來了?”
“我是描了,媽媽。我都描了幾個月了。難道不漂亮?”
“桑迪·芬奇,你還小,不能化這么濃的妝?!?br> “媽媽,我都15歲了,到了可以化妝的年齡了。
給您說實話吧,學(xué)校的女孩子都化妝,有些還文身,有的還戴耳環(huán)、鼻環(huán)、舌環(huán)呢。
媽媽,我現(xiàn)在沒時間給您說,我快遲到了,得走了。再見?!?br> 桑迪匆匆吻了一下媽媽的臉頰,拿起書沖出了屋子。
桑迪離家上學(xué)后,簡·芬奇平靜地坐下來喝咖啡。
沒過一會兒,她丈夫走了進來。
“史蒂夫,喝點咖啡吧?”簡問道。
“不,謝謝,親愛的。我胃不舒服,心亂如麻。
可能是因為那討厭的音樂每天早上把我吵醒。
我想我還不至于老得落伍吧,可沒完沒了地聽那毫無韻律、令人討厭的歌曲實在讓我生氣?!?br> “你知道,親愛的,不同年齡的人喜歡不同的音樂,” 簡勸說道。
“還記得我們聽過的一些音樂嗎?”
史蒂夫笑了,“你說得有道理。也許吃點早飯能讓我感覺好一點。”
“你注意到了嗎,今天早晨我們15歲的女兒都化了什么樣的妝?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以前沒有注意到。
我想我們應(yīng)該感到幸運,因為我們女兒的最大問題還只是化妝。
我看到其他年輕人在鎮(zhèn)上游手好閑,還文身,渾身穿了許多洞?!?br> “令我擔(dān)心的是,”史蒂夫說,“那種音樂對桑迪可能有負面的影響。
我不知道我們的女兒到底怎么回事。
她在變,我很擔(dān)心她。
化妝品,糟糕的音樂,誰知道以后還會有什么花樣?
我們得和她談?wù)劇?br> 新聞里報道的盡是惹上麻煩的青少年,可他們的父母卻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問題?!?br> “哦,我倒不認為她的音樂如此糟糕。
但不管怎么說,你還是說得對,我們需要和桑迪談?wù)?,?簡說道。
去上班的路上,簡·芬奇一面開著車,一面想著她的桑迪。
她知道自己想說什么,得對桑迪說什么。
她和桑迪之間還可以進行交流,這令她很高興。
她知道自己得有耐心,得保持自己和桑迪之間溝通的渠道暢通。
她想在桑迪的身邊,做她的保護人,同時又給她尋找自我的自由。
“代溝”這一術(shù)語出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
代溝的概念之一是指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
因此,很多父母害怕孩子贊成伙伴的觀點,父母轉(zhuǎn)而失去影響力。
雖然這個術(shù)語還是常常被使用,有人卻開始問這個問題:“今天的社會還有代溝嗎?”
有一項研究比較了四代人:18-30歲的人,31-48歲的人,49-62歲的人,63歲和63歲以上的人,
問了幾個問題以了解人們對一些問題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 如“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美國是世界上最佳的生活地”。
四代人給出的答案非常接近。
許多對年輕人的研究駁斥了代溝這一觀念的存在。
這些研究顯示,較之父母對音樂、服裝和何為“酷”的評價,年輕人更趨于贊同伙伴的見解,與此同時,在生活中更重要的方面,如職業(yè)生涯、終身目標等,他們還是繼續(xù)依賴父母的基本價值觀和指導(dǎo)。
當(dāng)然,總趨勢是不能時時用于個例的。
覺得在我們和我們的十多歲孩子之間好像存在令人不快的“代溝”,需要彌合它,這是自然的。
然而,問題也許不在于見解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在于我們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方式。
下面的建議摘自于一篇題為“彌合代溝”的文章,也許對彌合代溝有所幫助。
尊重他人。
尊重與信任是能感染人的。
年輕人往往以父母看待他們的方式看待自己。
反過來,當(dāng)你表示你尊重他們有能力決策和從錯誤中學(xué)習(xí)時,他們會因此而獲得自信和自尊。
多聽少說。
詢問聽起來可能像審問,不要這樣。
應(yīng)該抱有好奇的態(tài)度而不是控制之心。
問些這樣的問題:“怎么會這樣?你現(xiàn)在怎么看?當(dāng)時吃驚嗎?現(xiàn)在打算怎么做?你有什么計劃?這事你是不是需要幫助?”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聽,在孩子說話時,你就需小心別在心里琢磨怎么回答。
這樣你會聽得更好,而孩子也會受到鼓勵說得更多。
先問孩子是否想聽,然后才說你的觀點。
只有當(dāng)孩子說“是”時才繼續(xù)說下去,而且要簡潔。
不要說教,不要期待孩子同意你的觀點。
說話時,如果你的態(tài)度是“我是這樣理解的”,而不是“這樣看問題才對”,孩子就可能更愿意聽,而不會有逆反心理。
用“我們”而不用“你”。
“離開家之前我們要做家務(wù),我們怎么料理必須做的事呢?”
不論你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將“這是我們共同的事”這一信息傳達給孩子,就有助于彌合本可能由沖突帶來的鴻溝。
保持冷靜。
交談時生氣或者太激動,你就可能輕易地毀了自己的可信度。
不要說“你毀了你的一生!”而要說“我擔(dān)心如果……會怎么樣。在這種情況下,你想你可能怎么辦?”
不要使用雙重標準。
青少年非常警惕雙重標準。
別指望他們遵守你自己都不遵守的規(guī)則。
無論是打電話報平安,還是叫他們收拾東西,或用奶盒喝牛奶,“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做”是不會改善關(guān)系的。
承認自己的錯誤,說說你從他們身上學(xué)到了什么。
表現(xiàn)出自我接受和對不完美的容忍能很好地鼓勵青少年(以及你身邊的其他人),也往往能讓他們更容易接近你,向你提出問題、表達遺憾甚至對你提出挑戰(zhàn)。
當(dāng)你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比如發(fā)了脾氣或爭論時說了令人傷心的話,就道歉。
有欣賞之心。
青少年常有幽默感,充滿活力,看什么事都覺得可能,這些能使父母意識到自己身上已被忘記或忽略的好的方面。
當(dāng)十多歲的孩子體驗到被人愛時,他們通常表現(xiàn)得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