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強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天傍晚放學后,他帶著一位老太太進了家門??吹轿颐媛兑苫蟮哪樱咸晕医榻B說:“我是你孩子學校門口小商店的老板,你兒子這學期在我這兒共計賒賬136元6角3分。請你為孩子結(jié)一下賬吧?!?/p>

我接過賬本細細查看,那歪歪扭扭的簽名果然都是兒子的筆跡。所買的物品大都是一些小玩具、零食之類的東西,只有少量的是學習用具。

打發(fā)走要賬的老太太后,我對兒子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你小小年紀,花起錢來這么隨意,你知道錢是怎樣來的嗎?”“當然是爸媽的工資了。”兒子隨口即答?!鞍謰尩墓べY又是怎樣來的呢?”“當然是從銀行取的呀。”兒子的回答讓我大跌眼鏡。

沒過多久,學校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兒子想去賣晚報,回家征求我的意見。我一想,這不正好可以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嗎?“應(yīng)該積極參加,這是一次鍛煉自己的好機會。”我欣然同意。

到了星期天,兒子一改過去周日不上課要睡個大懶覺的習慣,時鐘剛剛過了六點,他就從床上爬了起來,簡單吃了點飯后就匆匆忙忙地與同學們一起趕到報社取報紙去了。一去就是一天,中午飯也沒有回家吃。直到晚上八點多鐘,疲憊不堪的兒子才回到家中。

“怎么樣,有感受了吧,不會再說錢是從銀行里取來的了吧?!蔽页脽岽蜩F地與兒子進行了交流,第一次向兒子介紹了我們家每月的工資收入情況和每月大概的支出情況,并把他的花銷單列了出來,由他計算我們每月的節(jié)余。這么一算,兒子懂得了父母的錢不是從銀行隨便就能取出來的,是辛苦工作掙來的,而且十分有限,他發(fā)現(xiàn)他自己每月的花費就占了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從此,兒子養(yǎng)成了仔細考慮好再花錢的習慣。 (吳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