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岑系列談:不要總跟孩子講,英語不過是一門工具
昨天聽到一位送兒子(18歲)出國留學(xué)的家長抱怨,說孩子在國內(nèi)學(xué)了很多年英語,可是到了美國,還要在當(dāng)?shù)氐恼Z言學(xué)?!盎貭t”,不但浪費(fèi)時間,還要多花一筆錢。
剛聽到這個抱怨的時候,我并不在意。早在 10 年前,我就認(rèn)識一些北京的高中生家長,平均花費(fèi) 20 萬人民幣,給孩子在國外的語言學(xué)?!盎貭t”(隨后的學(xué)歷教育投入,總計(jì)約合 100 萬人民幣)。
這位家長還說,“我總跟孩子講,英語不過是一門工具,他怎么就是學(xué)不好呢?”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英語不過是一門工具”,這句話,并不能幫助我們獲得智識上的優(yōu)越,也不能增進(jìn)我們對英語的理解。
再者,不少中國家長希望孩子高中畢業(yè)的時候,即能獲得與西方教育對接的英語閱讀能力,這就需要孩子對英語,以及對英語所承載的思想,有必要的尊重,好奇,以及探索的欲望。
英語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不會輕易說“英語不過是一門工具”;就像懂白酒的人,不會輕易說“茅臺不過是一種液體”。
我給尖子生講課的時候,會用大量的篇幅,展現(xiàn)英文的三個重要元素:力量、美感、靈魂。
簡單舉一個例子。英國 17 世紀(jì)詩人 John Milton(彌爾頓)有關(guān)出版自由的吶喊,姿態(tài)高昂、行文莊嚴(yán)、句式繁復(fù),繼承古希臘雄辯術(shù)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字字句句,如匕首投槍,可謂民權(quán)斗爭之利器。我摘引一段:
...For books are not absolutely dead things, but do contain a potency of life in them to be as active as that soul was whose progeny they are; nay, they do preserve as in a vial the purest efficacy and extraction of that living intellect that bred them.
...But he who destroys a good book, kills reason itself, kills the image of God, as it were, in the eye.
上面這段引文,普普通通的英美高中生讀起來,也很費(fèi)勁。我知道,好奇心強(qiáng)的中國高中生,一定很想知道英文的意思,那么就請欣賞我國外語學(xué)界的老前輩許國璋教授(1915—1994)的精彩譯筆:
...書之生命,乃作者靈魂所賦予。書,作家智慧之精華,如煉金丹,升華凈化,臻于至純,乃納玉壺,以為珍藏。
...若毀一好書,實(shí)毀理性本身,無異毀上帝之目。 >>>李岑老師的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