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孩子當官即要栽培也要有悟性
按:本文是對《實戰(zhàn)模擬:孩子當官后應該如何做?》的總結,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很多評論寫的非常好,對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幫助,謝謝啦!
場景:前陣子有位媽媽說她上小學兒子,被老師任命為紀律班長,要求老師不在時,把不守紀律的人記下來,報告給老師,讓老師收拾他。這位媽媽很反感老師用這種方法來管理學生,過早讓孩子知道權力的作用。如果是你,你會對孩子怎么說?
井中月解答:
官,是一種職位,是經過任命或選舉出來,具備一定管理職能的人。他們是一個社會群體中的強勢者,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和資源的分配權。在權力的使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情況下,他們必然是群體中最大的利益受益群體,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人群。
當老師任命一個孩子,或讓孩子自己選舉出一個同學為官,并要求其在自己不在時,行使一定的權利,這種方法在教育中會經常使用,并無不妥之處。這不僅是為了方便管理,也是給具備一定能力的孩子有實踐機會,對孩子的成長和學會自我約束,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老師要求紀律班長記錄不守紀律的人,也沒有什么不合適的,無可厚非。
老師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其核心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不能因為老師不在,就可以做一些違規(guī)的事情,特別是會影響到其他孩子學習的事情。就算老師說“收拾”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這樣的話不好,但在一個集體中,保證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是沒有錯誤的。因為紀律也是一種集體的游戲規(guī)則之一,大家都必須遵守。參見《從美國小學生守則談3歲孩子立界線》。
理論上講,任何一個小學老師都知道,童年期孩子的領導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們還處于人際交往和事物管理的學習階段。除了個別品行不端、希望孩子當“臥底”的老師以外,絕大多數(shù)老師讓孩子協(xié)助管理班級,并不指望孩子真能做好人的管理,而是期盼自己的班級不要太亂,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和不妨礙他人,以及在人前、人后表現(xiàn)一致。參見《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如果讓童年期的孩子像成人那樣,能時時遵守規(guī)則的教育模式,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畢竟孩子的天性是活潑的?,F(xiàn)今的教育,使越來越多的老師喜歡聽話、遵守紀律的孩子,可這種標準化的“教育”模式,不僅會抹殺孩子的天性和長處,也會使孩子失去思考和變的唯唯諾諾,失去思考和判斷能力,甚至部分孩子由此會厭惡學校學習!參見《案例分析:如何看待老師不喜歡孩子》。
小學生是很敬畏老師的,基本會按照要求去做,很少當著老師的面故意犯錯誤。而老師不在,孩子緊繃的神經會松懈下來,出現(xiàn)一些故意的違規(guī)行為。針對孩子違紀行為,一定要讓孩子官明白,某些同學“故意”犯錯,是有多種原因的,不能單純只從正確和錯誤的角度去看,要用心思考對方為什么會這樣,特別是自己是否有做的不到位地方。
至于在老師不在時,孩子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大致原因有:第一,老師不在,害怕懲罰的心理減弱,一些被壓制的不良習慣行為就冒頭了;第二,孩子屬于動覺觸覺型學習方式,控制不住自己,但他們在老師在時,也會不由自主地違規(guī);第三,孩子缺乏關注,以違規(guī)行為吸引別人注意;第四,孩子不小心、無意行為導致行為結果違規(guī),如椅子倒了、無意撞到其他人;第五,孩子間發(fā)生爭執(zhí)或物品的爭搶,當控制不住自己時,就會出現(xiàn)故意違規(guī)情況;第六,孩子間的一種權利斗爭,也許是對那些孩子官的挑戰(zhàn),也可能是展示自己的力量或領導力;第七,某些孩子官不公平的行為,會激發(fā)被管制孩子的反抗,出現(xiàn)違規(guī)也是自然的了。參見《因材施教必先看孩子學習類型》。
可問題是,當老師任命某個孩子為紀律班長,要求記錄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那孩子是否一定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從兒童教育上講,被教育者應該且必須聽從教育者的要求,如果不同意老師的要求,可以事前進行協(xié)商。但一經答應和同意,就要變成一個承諾,必須嚴格執(zhí)行。否則的話,教育就充滿了隨意性,很難達到應有的目的和要求。參見《從馴懶老公想到馴懶孩子》。
如果老師的要求,孩子認為不合理或不應該這樣做,且老師還堅持這樣,那較好的方法是不接受這樣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和學校和家長說明這樣的情況。反過來,如果孩子借老師的“虎皮”,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或進行打擊報復,則說明孩子已經有點過度社會化,且自我中心感太強,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并亡羊補牢了。參見《放權就意味著要相信孩子》。
在老師讓自己“記錄老師不在時誰表現(xiàn)不好”這件事情上,比較好的方式是,孩子要根據(jù)老師的意圖先進行協(xié)商,如問老師是否自己可先進行適當管理,只有在對方惡意搗亂,或嚴重影響到其他同學時,才記錄下來?當然,在這之前,孩子一定要先問問自己,自己是否有一定的威望和控制能力,以及能公正對待每個人,不管喜歡不喜歡對方。如果孩子沒有能力去控制局面,或不知道如何與人進行正確的溝通,請辭就是很好的辦法了。
理論上,孩子很少有惡意搗亂的行為出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都是各種影響他人的小動作。所以,孩子官如何與人溝通,能讓對方聽從自己的勸告,不使問題進一步升級,就體現(xiàn)出孩子的情商如何了。能力高的孩子,甚至可以借機豎立自己的威信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好感。說白了,就是看孩子怎么做到在尊重每個同學的基礎上,既滿足老師要求又增加自己人情分。參見《擦亮家長心靈的窗戶》、《老師說自己孩子太一般了》。
如果孩子官根本不考慮老師的最終目的,而是“鐵面無私”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會讓孩子過早失去自我,散失獨立思考和判斷是非能力,會失去所有的朋友,因為沒有人喜歡經常打小報告的人。在一個集體里,大家應是相互幫助、相互提醒、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孩子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權利而去“管”別人,而忽視權利背后的責任和義務。參見《5歲孩子想當班長是官迷?》。
當孩子當了官以后,最重要的是不能采取兩套不同的要求,對人公平才能獲得大家的擁護和尊敬。比如,不能因為某些同學和自己關系好,就給予一定的照顧,也不能要求別人的自己卻做不到。在孩子的管理能力培養(yǎng)上,家長是要教一點技巧的。比如,就算其他同學是真正犯了錯誤,也要給別人及時改正的機會,不要因為自己有權力就顯擺。參見《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別教人性的劣根》。
所以,孩子當官,家長要為孩子打氣鼓勁的同時,也要避免孩子走偏,特別是當老師的指令是有爭議的時候。當孩子養(yǎng)成某種不恰當?shù)男袨槟J?,想改正是非常困難的,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當官可以鍛煉很多能力,而忽視更重要的人品問題。不能否認的是,是個官,是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的,犧牲某些人的利益在所難免,這就需要看家長如何做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