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孩子5歲半就上學好不好?
不少家長總有一點糾結,是讓孩子5歲半上小學呢,還是6歲半?我想,會有許多家長傾向于5歲半上小學的。而說起原因,這些家長只是想到上小學后,自己能輕松一點,且以后考大學、找工作之類的,年齡上似乎占一點優(yōu)勢。
其實,孩子什么年齡上學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和心智發(fā)展情況,以及根據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和社會化程度情況來定。古往今來,是有不少神童的報道,卻罕有長大后也有作為的,而一些大其器晚成的人,反而是常見的。所以,孩子發(fā)展是有其內在規(guī)律的,若一個孩子連基本的生活、社會能力都沒有,早一點上學又有什么用呢?參見《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孩子的未來不是建立在學習成績的好壞,或是比別人早幾年畢業(yè),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具備能夠支持他們一生不斷追求和參與競賽的體格、意志力、勇氣、責任感等健康的人格特征。說白了,孩子幾歲上學,折射出的是家長養(yǎng)育孩子的目標和終點所在。若父母為某些假想的“利益”而拔苗助長,最后很有可能是得不償失。參見《喜歡抹殺孩子長處的父母》、《超前教育孩子與喝馬桶里的水》。
從教育的目的來看,幼兒生活以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主要目標,游戲是重要的學習手段;而對童年期孩子來說,是要逐步從以游戲為主導,轉為以學習為主導的,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學校教學,系統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學齡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那么他一定會在學校的學習中,也展現出相應的興趣和求知欲。參見《孩子良好品質從早起床開始》。
孩子的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每階段的發(fā)展任務都不同,一定要完成本階段的任務才能順利進入下個階段。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其發(fā)育程度也是因人而異,所以,對孩子幾歲上學不能一刀切,要看孩子的情況而定。但需要知道的是,智力發(fā)展水平,不是決定孩子能否上學的唯一條件,家長還要從以下多方面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提前上學。參見《教育應走在孩子發(fā)展的前面》。
在孩子的心理上,孩子在6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建立足夠的安全感、自我意識、良好界線、穩(wěn)定的情緒,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這些都是學校給不了的。在幼兒時期家長更應該注重于孩子的素質教育,塑造良好人格及其修養(yǎng)。不然,處于“劣勢”的孩子會承受學習壓力,產生焦慮情緒和自卑感,自信心無從建立,甚至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參見《孩子的自信心從哪里來?》。
在孩子的生理上,要看孩子的身體機能、視覺功能和腦功能是否已經具備。人的學習以腦力活動為主,但孩子的大腦在8-9歲才達到發(fā)育的高峰,所以孩子太早上學,其理解、邏輯思維能力跟不上,不利于其頭腦發(fā)育。另外,在孩子的精細動作上,要看孩子是否具備正常寫字的能力。當孩子進入小學,其學習就需要大量的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參見《了解孩子從生活細節(jié)開始》、《“困境即是賜予”和兒童教育》。
在孩子的智力發(fā)展上,每個孩子的智力是有差異的。若發(fā)展慢的孩子,讓他早上學就可能跟不上,于是在學習中積累的問題就多,自己也就容易喪失信心,最后對學習失去興趣和樂趣。這樣的孩子晚一點上學,在學校的學習任務就都能較好完成,自己也不會感覺是一個學習無能的孩子,其結果是孩子會較好適應,并獲得進步。參見《為何兒童教育貴在養(yǎng)趣?》、《為何兒童教育貴在養(yǎng)趣(續(xù))》。
從社會化的角度看,幼兒園是受保護的“小型社會”,孩子更多受到生活上的照顧,而小學則是相對開放、規(guī)范的社會,孩子要按照行為規(guī)范行事。若孩子不能正確地與人交往,不能應對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小事件,即便學習非常好,但由于不能融入集體,缺乏社交和集體生活能力,會導致孩子的社會能力越來越差,甚至性格孤僻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參見《孩子未來成功基礎是人際交往》。
從孩子的自理能力上,需要其養(yǎng)成一定的自制力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一些不能忽視的小事,像自己入廁、喝水、整理書包、獨立做作業(yè)等習慣。所以,如果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界線,自己能簡單照料自己,照管自己的東西,以及能適應相對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知道怎么與小朋友相處,讓孩子早上學也是可以的。參見《教養(yǎng)壞習慣:以孩子為中心》。
需要說明的是,至于幾歲上學是最科學的,目前并沒有嚴格定論。但根據心理學和統計學的驗證,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是6歲以后,才初步具備上面的條件,大體上由幼兒向童完成較完滿的過渡,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全世界的學校都是規(guī)定孩子6-7歲上學的原因。所以,我井中月也是建議讓孩子6歲以后再上學。
但孩子歲數大一歲,在各方面是有很明顯的差別的,比如思維、成熟度、待人接物、自控能力等就會好很多。孩子綜合能力較強,就會使其在學習中有較高的自信心和應對能力,甚至可能成為小群體的領導者。而家長說的那些優(yōu)勢,不是核心所在,都是父母單方面期待。當我們考慮何時讓孩子上學的時候,也要先問問自己:我是否已經讓孩子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