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高考還有兩個月,記者發(fā)現,與“過分緊張”的考生不同,還有一類考生松懈倦怠、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他們無論聽課還是做題,無論在校還是在家表現都相當“不在狀態(tài)”。石家莊市第一中學劉雅潔老師分析,這類考生有一些共性:比如男生比女生多,成績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他們在學習上懶散、主動性差、缺乏熱情,上課時不夠專心,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等等。

劉老師分析,此類考生的懈怠狀態(tài)是“缺乏學習動力”的表現,其根源在于考生本身缺乏自信心。他們一般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差,找不到適合自己而且高效的學習方法,自認為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成績,因此干脆放棄,懷著“就這么幾天了,再學也沒用了”或者“反正我就這樣了”的心理熬日子。劉老師認為,考生的倦怠情緒究其根本是內心“無助感”的表現———各科復習千頭萬緒、考試名次不進反退、身邊環(huán)境的壓抑、越來越近的高考……似乎一切都讓人無法駕馭無能為力。如果這種自暴自棄的情緒得不到及時關注和有效疏導,恣意蔓延的糟糕情緒和放任自我的狀態(tài)會給復習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對考生家長,劉老師有一些建議: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精神支持,盡力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比如,創(chuàng)造合適機會,在盡可能輕松的氛圍下和孩子進行深度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孩子的成就感;還可以與考生適當地探討一下未來,引發(fā)其思考,以減少壓力。父母要注意的是,在交流中不能用語言責備,特別是不要把考生和其他人做比較,這樣會增加考生的反感情緒。

就“說話技巧”方面,劉老師有一些具體指導。比如看到考生缺乏學習熱情時,莫妄自猜測,理所當然地認為他“不愛學習”,尤其不能說,“你怎么這樣啊,你應該……”之類的話。“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我能幫你嗎?”“如果有麻煩了,我們一起來面對”這類的話更能讓考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作為考生家長,切忌為了安慰孩子讓“沒關系,考什么樣都無所謂”這樣的話脫口而出。要知道,這種話對考生不但起不到寬慰的作用,反而會給考生造成“父母已經對我不抱希望”、“我被放棄了”的錯覺,那么原本缺乏力量的他只會更加消沉。

對考生,劉老師有一些忠告:靜下心來認真分析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怎樣都不能放棄心中的希望,不能好高騖遠,但希望一定要切合實際??忌梢曰貞涀约哼^去在考試和其他活動中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達到穩(wěn)定情緒的效果。在復習中,要盡力排除“追不上去”的思想,避免和他人比較。每個人情況不同,應根據自己的特點有計劃性、條理性地投入學習。復習重點應放在基礎知識上,避免再研究偏、難、怪題;在保持優(yōu)勢學科的基礎上,要在弱勢學科上多下工夫。遇到難處,考生要及時、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

“失去動力”的考生應該明白,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多學一些就會多一些收獲;每向前走一步就會離成功更近一步。假若就此放棄,停止前進,那么機會就徹底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