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過后,高三學生易發(fā)心理危機
隨著同濟大學面試和上海師大、華東師大免費師范生面試的相繼舉行,本年度的高校自主招生已臨近尾聲。在拆除高考“獨木橋”,給學生更多進優(yōu)質大學機會的同時,自主招生對高三正常教學秩序的沖擊,以及帶給學生的心理壓力等負面影響也開始顯露。
高中生心理最脆弱
今明兩天是本市兩所師范大學招收免費師范生的面試環(huán)節(jié),其中一項重要的程序便是要求每個考生逐一上機接受心理測試,內容包括學習、生活、性格等各個方面。華東師大招辦主任周鴻表示,心理測試的目的就在于將一些想法和行為比較極端、不適合從教的人排除出去。從以往兩校的面試來看,還真有個別考生筆試過了關,面試對答也不錯,但最終卻“倒”在了心理素質上。
根據最新一次的全國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從12歲(初一)開始心理健康指數(shù)逐年下降,高中階段跌至最低,19歲后開始較快上升。然而,高校自主選拔畢竟不是心理疾患篩選,除了個別的專業(yè)限制,不要說不會進行心理檢測,即使是職業(yè)傾向、性格取向之類與未來專業(yè)十分相關的測試都一概忽略。
盡快走出失意陰影
在風光甚至喧鬧的自主招生過后,高校因“掐尖”成功而心滿意足,但留給高中學校的一件急迫事情,便是需要盡快撫平那些失意學生程度不一的心理傷痛。如今,洋涇中學每周都會對有需求的高三學生開一次心理輔導課。該校心理教師徐琳說,自主招生的結束及名單的發(fā)榜,或將在部分高三學生中形成一個心理危機的“高發(fā)期”。
雖然現(xiàn)在各種層次的自主招生投放出了大量名額,但與龐大的考生人數(shù)相比,能夠幸運錄取或預錄取的畢竟還是少數(shù)。某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心理老師說起了一件事。該校曾有個原來一直排名年級第一的男生,在自主招生時馬失前蹄,沒有被本市的一所著名高校錄取。由于怎么也走不出失敗的陰影,該生的精神狀態(tài)幾近崩潰,不得不休學回家。
發(fā)現(xiàn)征兆耐心疏導
“從通常情況來看,越是成績好的學生,在遇到心理障礙時越不善于主動找老師咨詢或尋求排遣。”市二中學心理教師周宇說,要求自主招生落榜的學生“迅速忘掉過去”、“只當是多了一次鍛煉的機會”,這些都是說說容易,不少學生會長時間糾結于“后悔做錯了一道題”或“少得了一兩分”上。
對此,七寶中學心理特級教師楊敏毅說,高三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就起伏較大,而一些在自主招生時失意的學生,會流露出極度的疲態(tài)、學習效率下降等征兆,如果關心不夠或疏導不及時,他們就很可能產生心理偏差。家長和老師若發(fā)現(xiàn)有學生情緒低落、總說泄氣話或脾氣暴躁,就應當設法與他們耐心溝通,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