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三個學期

我選擇了哪些課?

到了第三學期,這兩學期過了之后,我是在那邊學校的后進生,我第一次體會什么叫后進生,只要做游戲,你就是最白癡的那個。到了第三學期,語言學校還差兩周基本就完成了,因為現(xiàn)在語言能力和自己的自信心也放松了,不像原來緊繃了,去挑課有點多元化,這個不舍得放棄,那個也好。上午在哈佛,下午在語言學校不行,太貪婪還是不行,語言學?;旧弦呀浄艞壛耍悴豢赡茉儆袝r間到語言學校再提高你的語言了,這是第三學期。第三學期選的課程,像宗教影響資本主義思維方式,資本主義思想史,再加上和自己專業(yè)有關系的城市規(guī)劃。

這學期選擇課程就選了幾個方面,就選更具體的,叫美國的資本主義商業(yè)史,這是商學院。選擇了一個能源政策,這個還是和環(huán)保、新能源、新經濟有關系的。第三個是選了20世紀日本,因為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就是中國如何在找新的道路,改變粗放,我們還再次向80年代一樣,重新學習,如何再認真研究日本,我覺得是一個課題,對萬科是一個課題,對中國也是一個課題。如果不研究,不再一次學習日本,對日本沒什么損失,損失是我們,所以選了20世紀日本。

還選了一個現(xiàn)代戰(zhàn)爭起源,可能很好奇,這個有什么關系?和我確實沒關系,但是有時候你在選課的時候,你有這樣一個找名家。找名家有兩種方法,一種你知道他是名家,就選。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你看有多少學生選他的課,過了 200、300人選這門課的話,那就是名家。選這門課和美國資本主義商業(yè)史是一塊,真的聽進去,前兩個禮拜什么都試聽,聽完之后不要交錢。試聽的結果是,沒想到放棄的是美國資本主義商業(yè)史,現(xiàn)在就聽戰(zhàn)爭起源。兩個理由,一個就是老師講的好,就是我剛才說的老師講宗教如何影響資本主義思維方式。戰(zhàn)爭起源是另外一個,聲情并茂,侃侃而談,也是一樣,結束了,一個小時就過去了,雖然他講是戰(zhàn)爭,但是方法論讓你很受啟發(fā)。講第一個題目就把你吸引了,第一個是問句。你認為民主國家比獨裁國家更傾向于和平嗎?回答很簡單,就是NO,就是從一戰(zhàn),二戰(zhàn),冷戰(zhàn),重點是在最近的30年,戰(zhàn)爭全是美國發(fā)的,這是民主、自由標榜,當然為什么?一大堆邏輯。你會發(fā)現(xiàn)完全就是給你重新的審視這個世界,他是以戰(zhàn)爭為例。一看就是軍人出身,保衛(wèi)的兒子,有黑人血統(tǒng),但是很筆挺,很有精神。

再說說能源政策,能源政策是新開的課,而課一般研究生、博士生都不大感興趣,這課又開,我們知道能源政策顯然是新能源,能源外面非常大的問題,不感興趣怎么辦呢?哈佛政策是,只要你選這個課,不是誰想聽就聽,你要選這個課就有獎學金,獎學金到2千美金到7千美金不等,就是你聽這個課不用給錢,給你錢。當然我們是訪問學者不給錢的,很多中國游學生選這個課,就是拿獎學金的。老師一上課,沒人發(fā)兩副撲克牌,就是一紅一黑,就是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模擬的,你手中一張紅牌,一張黑牌,假定紅牌代表政策,紅牌政策就是新能源政策,你如果選擇紅,你得4分??偡质嵌嗌俜帜?根據你同伴手中的牌,同伴手中留的也是紅給你加1分,你10個同學留紅牌,加上你的有14個分,雖然你有4分,但并不能決定你是否成功。他給你分的方法不一樣,你要選擇黑,你是0 分,但是如果你同伴手中是黑牌的話,給你加2分,這個你發(fā)現(xiàn)博弈的困境,你選哪個都有風險,之后讓你每個人交牌,當場就告訴你總數,每個人得分出來。比如說汽油通過加稅,就告訴你這個道理,加稅指引是什么?你發(fā)現(xiàn)完全是一種新的方法論,就是我們所學的什么概率在他來講就是一種很通俗易懂地給你講解,講著就開始微積分就出來了,嚇我一跳,這課我聽不下去,解高等數學我都解不出來。好在分析兩個結果,告訴你結果是什么?我說,這個我還能聽下去,所以選課不要選錯,沒有非常強的數學底子,你根本就像聽天書的。你怎么這學期選這么多課程,剛才試聽的時候,試聽給你的感覺,就是你每一試聽都有新的收獲。

在哈佛商學院聽課,我才體會到,商學院的講師首先一個身體好,體力活。老師講課來講,像這樣講課沒有。像其他的文理學院就站著,站著不動就這樣講,商學院講課不是這樣,上竄下跳,從臺前到臺后,就整個人一直處于流動狀況,那個氛圍特別像直銷的那個氛圍,當然他講的東西是那種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他一定不會讓你說,分散注意力。一直讓你和他交流,而且來回走動,一堂課下來,一身汗。所以我知道,商學院老師下課第一件事就是到衛(wèi)生間換襯衫。

我的哈佛游學感受

就講一些感受,目前就第三學期。第四學期還出點自己答卷,出點成果,也會寫一些東西,這就是目前的一個現(xiàn)狀。剛才說了,你再難畢竟在那個環(huán)境,你學習英語過了語言關,基本上在那個狀況。在那里我本身一個人,也沒帶秘書,也沒帶助理,也沒帶司機,在那里生活感受到自己像一個半殘廢人,因為自己不缺,自己在國內創(chuàng)業(yè)快30年,有秘書安排日程,有司機接送,到哪里不需要動腦筋的,到哪里一切都自己來。突然覺得很多沉睡多年的腦筋又起來了,所以有一種新生的感覺,整個身體,腦筋都啟動起來了,而且語言開通了,就等于開了天窗。在那里認識我的人,接觸我的人,包括老外,一年之后最起碼是語言上的變化讓他們非常意外,我自己沒這么意外的感覺,畢竟英文的表達能力比較差。我的狀況是,請我講演的時候,用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話,我沒興趣。因為我覺得對我最好的鍛煉機會,就是用英文講演。你不是講演完了拍屁股走了,還有對話,用英文問,還用英文答,到時候沒聽懂問的什么問題。

我現(xiàn)在的水平,屬于講演的英文水平,越講演越成熟,因為有稿子?;卮饐栴}還需要翻譯,翻譯是什么問題。當然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說去年的8月份,在瑞士伯爾尼世界某個基金組織大會,邀請了嘉賓去講演,我是邀請之一,我是用英文講演。講演之后開始提問題,提問題有翻譯翻譯。提一個問題,讓翻譯回答,到第三個問題,我都覺得我講的,翻譯不知道我在說什么,就翻譯顯得不對,很明顯感覺到,我寧可用我結結巴巴的英文來答,翻譯翻譯錯了。下面WIF是一個戰(zhàn)略合作伙伴,下面一些人不熟悉我,發(fā)現(xiàn)我就開始用英文講,非常驚訝地眼光看著我,等我講完了,熱烈掌聲。講完了下面我再回我再講什么,讓我再重復,我講不起來,不要說當時,現(xiàn)在我都說不出來,當時挺復雜的問題,回答中國下一步怎么走,中國面臨哪些選擇?那個要講挺復雜的,你要我現(xiàn)在講,都講不出來?,F(xiàn)在就是這樣一種狀況,當然你語言來說就是環(huán)境的問題,只要你不在乎,別人不在乎,我們自身挑戰(zhàn)還有自身,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去面對。真正的意義,我覺得還是開了一個天窗,非常有意的交流。

我原來想,只是對我萬科高層要有一個促進,基本上萬科高層來講,基本上不是海歸,都是國內受訓,語言交流相對比較差。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中國的國際化,所以你一個公司往下發(fā)展,如何更暢快的交流,語言非常重要。一年下來,就是做這么一個符號,叫形象也好,我想對一些企業(yè)家也受啟發(fā),我也想走這條路。那是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好,我們改革開放就是被動接受西方的東西,30年之后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主動地,我們沒有受過西方熏陶的,我們怎么去了解,去認知。對西方的宗教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不了解,不知道。顯然不僅僅是王石一個的需求,而是更多的企業(yè)的一種需求!

(文章來源:創(chuàng)業(y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