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無線通訊技術標準,藍牙能夠近距離傳輸數(shù)據(jù),大家對它并不陌生。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Bluetooth”一詞是斯堪的納維亞語言詞匯Bl?tand/Bl?tann的英語化,這個詞是10世紀丹麥和挪威國王藍牙哈拉爾Harald Bluetooth(丹麥語:Harald Bl?tand Gormsen)的綽號。

他將紛爭不斷的丹麥部落統(tǒng)一為一個王國,而以此為藍牙命名的想法最初是Jim Kardach于1997年提出的。他當時正在閱讀的一本由Frans G. Bengtsson 撰寫的描寫北歐海盜和Harald Bluetooth國王的歷史小說The Long Ships,借用國王的綽號,也希望藍牙把通訊協(xié)議統(tǒng)一為全球標準。

原本臺灣翻譯為“藍芽”(bl?=藍,tand=牙),到2006年時,藍牙技術聯(lián)盟組織已將全球中文譯名統(tǒng)一改采直譯為“藍牙”,并注冊為該組織的注冊商標。

而我們常見的藍牙標志是盧恩字母 Runic letter (Hagall,?)和 Runic letter (Bjarkan,?)的組合,也就是Harald Bl?tand的首字母HB的合寫。

你了解過藍牙的起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