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丨聊聊英語
托妮·莫里森是當代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主要成就在于別具一格的長篇小說。莫里森的長篇小說標志著20世紀美國黑人文學史上繼賴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觀察家》報用“當她開口講話,整個美國都洗耳恭聽”來盛贊這位黑人女作家。
作為一名黑人作家,莫里森一直致力于保護,維持和弘揚黑人文化。1993年莫里森憑借其長篇小說《秀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她的獲獎理由是:
下面是莫里森獲得諾貝爾獎演說中的一部分:
這是莫里森諾獎演說的節(jié)選,莫里森的小說以它們史詩般的主題,生動的對話和豐滿的人物著稱,而她的演講也是如此,生動詩意。
詞匯:
haunt:v. 圍繞
Laureate:n. 桂冠詩人
illumination:n. 照明
pantheon:n. 萬神殿
dream of:v. 夢想
whether…or not:不管是否
賞析:
第一段以短短的三句話表達了莫里森獲獎的喜悅和她對于文學的喜愛。pleasantly,daunting,welcoming以及delightful等詞讓獲獎的心情溢于言表。
pleasantly haunted是個挺妙的表達,“開心”和“憂心”是兩個完全相悖的概念,這里放在一起,形象地表現(xiàn)了莫里森喜悅又緊張的狀態(tài),有點像中文中“流下喜悅的淚水”、“甜到憂傷”這種表達方式。
第一句話的翻譯處理也值得一說,“我高興地走進這座大廳,想著那些在我之前走進來的人們。有那些卓越的人為伴,我既心感畏懼又充滿喜悅?!?/p>
這里將原文的一個完整的長句拆分成兩句話,把原文中的by those who have entered it before me意譯為“想著那些在我之前走進來的人們”,pleasantly haunted的心情則放在了第二句中。這樣的處理使得中譯文不會顯得冗長又不自然,既考慮到中文的表達習慣,又沒有喪失原文的信息。
緊接著莫里森表達了可以與優(yōu)秀作家為伍的喜悅,因為是這些人讓她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made the whole world available to me),自己得獎的興奮與之交織在一起使莫里森由衷地贊嘆前人所取得的成就。
第三句是這一小段中情感表達最為強烈的一句,其選詞和句式也是最值得學習的一句,The sweep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ir art作為句子的主語,break one’s heart表示莫里森為前人的才華和成就感到心醉。一個沉迷于文學和藝術的人依然能夠在得獎之時發(fā)出虔誠的感嘆!
演說節(jié)選的第二小段和第三小段都由兩個長句組成。節(jié)選的第三小段的最后一句很明顯與第一小段相呼應,那些文學大師們,在莫里森獲獎演說時仍然在挖掘(mine)篩選(sift)潤色(polish)語言去照亮那個我們還未夢想到的世界。正是他們的努力將這個世界展現(xiàn)在新一代文學愛好者的面前并為他們打開了通向前方的大門,使得熱愛文學的火炬得以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整篇演講沿襲了莫里森身為作家的本能,遣詞造句都十分精準。第二段里動詞nurture作為“培養(yǎng)”使用時比foster更為精準,因為nurture不僅表達撫養(yǎng)長大,更表示精神上的滋養(yǎng)和鼓勵!
第三段中are mining, sifting, polishing三個現(xiàn)在分詞的連續(xù)使用使語言得到音韻美的同時也增強了傳達的力度。
對前人的敬畏,對后生的期許以及對文學藝術的贊賞在莫里森的言語間流溢。節(jié)選的最后一段表達了莫里森對后人的期許以及對文學發(fā)展的篤信。
最后一句中bespeak意為“預言,預測”由前綴be-加動詞speak(說)組成,與voice(聲音)連用,很明顯bespeak要比predict、foresee等詞更加合適。
她把頒獎的地點稱為pantheon,這樣的稱謂足以看出文學寫作在她眼中的分量。
我們在知名墓園盤點中曾提過Panthéon一詞,它源起希臘語,最初的含義是“所有的神”。這類的建筑,通常以供奉諸神而著稱。
*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人修筑的雅典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便是供奉著這世上所有的神靈;意大利也有一座類似的建筑——萬神殿。
“他們聲音會預言已逝或者還未到來的文明;他們站在懸崖邊上所做的幻想的凝視將會把我們大家的目光集中起來;而他們將目不轉睛,也不會逃避。”
我們永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認識這個世界,希望目之所及的一切可以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