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問“有誰沒有和父母發(fā)生過爭執(zhí)?”應(yīng)該沒有幾個人能說“沒有”吧。而如果要問“有幾個人在爭執(zhí)中說服過父母?”能給出肯定回答的人應(yīng)該就更少了。其實,不光是“說服父母”很難,說服任何人都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都過得磕磕碰碰,同時也揭示了為什么只有少數(shù)人能成為社會資源的整合者。

?

?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如果正確地說服一個人吧”:How to persuade a person.

?

學(xué)界有不少人都研究過這個問題,其中細(xì)枝末節(jié)的技巧可以匯總成好多本書,不過如果歸納出里面的核心原理,其實有一個很簡潔的模型,那就是將一次說服分為3個層面:

最高主題 the highest theme

中間主題 the middle theme

最低主題 the lowest theme

所謂的最高主題,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例如和平、正義、平等、自由等等,這些詞雖然離日常生活很遠(yuǎn),但其實每個人都在依附于它們生活,潛意識中都認(rèn)為這些東西是崇高、不可冒犯的概念。

?

?

所謂的最低主題,就是連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都能理解的概念,比如親情、誠實、互助、面子等等。

?

?

這兩個主題,一個是在講我們和世界的關(guān)系,一個是在講我們內(nèi)心最本真的東西,如果能在這兩個層面做到有理有據(jù),那說服的成功率就很大了。除了它們兩個之外,還有一個中間主題,它指的就是“利益”;人類說到底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人類社會的協(xié)作也是一個利益系統(tǒng);

?

?

所以,從中間層面考慮問題的時候,就是想“對方接受我的說法后能得到什么好處”,換句話說就是站到對方的角度去想“對方為什么要接受我的說法”。那些成功的說服,都是將2個或者3個層面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的;比如一款洗衣液,它在強調(diào)自己的殺菌功能的時候,可能還會喊出“有愛心的媽媽要呵護全家”這種廣告詞,這就是同時切入了“中間主題”和“最低主題”。So~ 當(dāng)你下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說服不了一個人的時候,你該想的或許不是“我是不是還有什么事實沒講清楚?”,而是“我還有那個層面沒有切入?”

?

OK,來講講今天的詞?persuade。它的意思是“說服”,用法很直白,是?persuade sb. to do sth.。其名詞形式是?persuasion

?

那么,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I used to be easy to?persuade.
我曾經(jīng)是個很容易被說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