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黨和不喝咖啡的人,完全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同理,去星巴克喝幾十塊1杯咖啡的人,和在家喝幾塊錢速溶、掛耳的人,也是兩個世界的人。

?

?

速溶、掛耳黨對星巴克黨最大的質(zhì)疑,莫過于“幾十塊1杯咖啡真的值嗎?”至于英大我嘛,作為一個典型的工薪階層,去評判一個東西“值不值”,當(dāng)然應(yīng)該把它和工作結(jié)合起來看,也就是:你愿意為這個東西工作多久?

?

如果說,我愿意為這杯咖啡工作1小時,而這杯咖啡35塊錢,我一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不加班的話)那么,我一天的收入應(yīng)該是280元,月薪到手應(yīng)該是6160元,折合成稅前月薪大概7500元。而我并不想為1杯咖啡工作1小時,所以,如果我的月薪是7500元,我會覺得買星巴克不值得。

?

?

為了1杯咖啡,我只愿意工作10分鐘,所以為了喝一杯35塊錢的星巴克,我的稅前月薪起碼得有4萬。Oops~ 星巴克再見~

?

好,那么問題來了,不管是從絕對金額算,還是從工作時間算,為什么有的人愿意接受星巴克的定價,還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星巴克的定價?這牽扯到這樣一個概念:錨定效應(yīng)(anchoring effect)

?

我們第一次購買一樣?xùn)|西的價格,通常會變成這種東西在我們心目中的錨點價格,我們以后購買同類東西的時候都會以它作為參考。不過,星巴克的現(xiàn)象可能比這更麻煩一點,因為有些本來喝幾塊錢咖啡的人,后來也入坑了。這牽扯到了另一個效應(yīng):自我羊群效應(yīng)(self herd effect)

?

?

一開始,這個人可能是為了想體驗星巴克主打的“氛圍”和“文化”而去嘗試了一次,這可能只是一次沖動消費。但是,人們都會不斷在心里把自己做過的事情合理化,換句話說就是要說服自己“我這么做是對的”;于是,這個人以后再去星巴克的可能性就比以前要高了,而如果他繼續(xù)去的話,就會在這個重復(fù)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這個決策是合理的;這就是自我羊群效應(yīng)。這么久而久之,他對咖啡這個東西的錨點價格就變了。

?

OK,來講一講今天的詞?anchor。當(dāng)它作名詞的時候,它指的是船的錨;同時也能指新聞節(jié)目的主播。

?

而作動詞的時候,它表示“拋錨”、“錨定”;同時也能指“主持節(jié)目”。

?

那么,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Anchoring?makes you feel safe, but it also makes your situation stagnant .
駐足會讓你覺得安全,但它也讓你陷入停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