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逃亡牛津者建立的大學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于英格蘭的劍橋鎮(zhèn),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齊名為英國的兩所最優(yōu)秀的大學,被合稱為“牛橋(Oxbridge)”,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于這所大學。

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大約有8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jīng)在此執(zhí)教或?qū)W習,70多人是劍橋大學的學生。

劍橋大學還是英國的名校聯(lián)盟“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歐洲的大學聯(lián)盟科英布拉集團(Coimbra Group)的成員。

歷史

據(jù)傳說,劍橋大學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斗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給與劍橋“校長及大學學者”以保護的確認,進一步確認了劍橋作為大學的地位。

劍河邊的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yè)余活動,其中劃船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jīng)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劃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國際象棋等。

劍橋大學還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有關(guān)王后學院的數(shù)學橋的。傳說中該橋由牛頓所建,整座橋原本沒有使用一個螺絲,但是后來一個好奇的學生把橋拆掉研究,卻無法按原樣裝回去,只能用螺絲釘重造了這座橋。

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數(shù)學橋是在牛頓死后22年才建起來的。真正的情況是,該橋最早是用鐵釘連接,比較不明顯,但是現(xiàn)在新造的這座用的是螺絲。(不過這座橋似乎確實是被一名好奇的學生拆開來,然后再重新裝回去的)

劍橋大學所處的劍橋是一個擁有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有一條河流穿過,被命名為“劍河”(River Cam,也譯作“康河”),絕大多數(shù)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在這個鎮(zhèn)上,此外還有20多所教堂。

組織結(jié)構(gòu)

劍橋大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學院聯(lián)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tǒng)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結(jié)構(gòu)起草通過的,每年還會修訂。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fā),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并自行招生。

與牛津大學相比,劍橋尤其注重自然科學的研究。劍橋有一半學生是學理工科的。除了牛頓、達爾文、羅素、培根、李約瑟、霍金等科學巨匠以及哈佛大學創(chuàng)始人哈佛外,劍橋還培育出了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差不多是哈佛、耶魯兩校之和。

獨特的學院制

劍橋大學歷史古老悠久,至今它仍和牛津大學保持著獨特的學院制。

劍橋的各個學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zhèn)里。這些學院建于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了。就像它們的建筑一樣各具特色,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獨立的個性,并且都是獨立的教學機構(gòu),享有很大的自治權(quán)。

這種獨特的學院制始于16世紀末期。其特點是學院屬于大學,但是不由大學管理,而是獨立自治的團體法人,由院長及院士共同管理。

各學院有自己的領(lǐng)導機構(gòu)和章程,但其章程服從大學章程中的有關(guān)規(guī)定,上至行政財務(wù),下至招生教學,學院都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砂醋约旱恼鲁绦惺?,但學院章程未經(jīng)大學及樞密院同意不得改動。

大學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學院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shù)量由大學統(tǒng)一規(guī)劃。所有學生的教學由大學負責,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yè)余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guī)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

頂尖大學出頂尖人才

20世紀以來,劍橋仍舊是人才輩出,包括3任英國首相,凱恩斯經(jīng)濟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凱恩斯,有數(shù)學家和分析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羅素,傳記家和評論家史特拉賽,短篇小說家福斯特,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等都出于劍橋大學。印度前任總理尼赫魯、拉吉夫·甘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都是劍橋校友。

校園生活

作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劍橋在授課和學術(shù)研究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同時,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也造就了它獨特的學風,給人極其鮮明的印象。劍橋大學的使命是:通過從事國際最高水平的教學和研究對社會做出貢獻。

鼓勵提問精神

劍橋大學的導師制是其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即由各學院為每個新入校的本科生從院士中指定一位導師以了解和關(guān)注其生活和學習,并對學院和大學負責,但不承擔學生的教學,教學任務(wù)由各個學系的學習指導員所指定的輔導教師承擔。因此,劍橋大學的教師負有雙重任務(wù),一是在學系里擔任教學和研究,一是在學院里擔任導師。

劍橋大學教育指導原則,是鼓勵提問精神,學科面要廣泛,保證所有學科的質(zhì)量和深度,教學和科研密切聯(lián)系,大力支持研究人員,加強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上劍橋大學為水平不一的有識之士提供學術(shù)研究的機會,這里是求知欲強的學生們擴大知識面、掌握一門學科的圣地。劍橋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范圍歷來非常廣。為了攻讀更高的學位,或是為了通過職業(yè)資格考試,通常有1/4的學生會繼續(xù)學習深造。

劍橋大學的最大特點是學校的杰出學術(shù)成就,包括畢業(yè)生所取得的成就和在校教師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劍橋以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聞名于世,不斷開出新的課程,不斷有新的發(fā)明。學校開放性強,非常注重兼收并蓄,信息流通,并廣泛邀請海內(nèi)外學者到學校講課或進行科學研究。

“牛劍之爭”的起源

作為英格蘭民族知識界的雙駕馬車,牛津、劍橋之間的互不服氣也算歷史久遠了。

19世紀20年代,兩個分別躋身于這兩大名校的好友突發(fā)奇想,既然牛劍在學術(shù)教育上互不服輸,不如舉行一次劃船對抗賽來較量一番。原來這兩所大學都位于河畔,分別依傍著康河和查韋爾河。

劃船運動在兩校都很受歡迎,唯一的不同是劃船的方法:在劍橋,船頭朝前,劃船人站在船尾;而在牛津,則是船尾朝前,劃船人站在船頭。劃船比賽的兩個創(chuàng)始人碰巧都叫做查爾斯。

劍橋的查爾斯·莫瓦爾出身名門;牛津的查爾斯·華茲華斯更是有來頭,他的叔叔就是英國著名的“湖畔派”桂冠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老華茲華斯還曾是劍橋的學子。

1829年3月12日,劍橋向牛津下了戰(zhàn)書:“劍橋大學在此向牛津大學挑戰(zhàn),在倫敦或靠近倫敦的泰晤士河上進行一次8人賽艇比賽,時間定在復(fù)活節(jié)期間?!?/p>

同年6月10日,劃船賽在倫敦泰晤士河牛津郡的亨利段河面進行,牛津大學在首次比賽中獲勝,從此拉開了兩校間百年恩怨的序幕,前一年的失敗者就成為下一年的挑戰(zhàn)者。在過去的151屆比賽中,劍橋贏了78次,而牛津贏了72次。

在1877年的那次對抗賽中,兩隊同時抵達,由于當時并沒有終點攝像設(shè)備,所以被裁定為平局。目前,劍橋大學保持著時間最長的連勝紀錄———1924年到1936年連勝13次,而牛津只有一次10連勝(1976年到1985年)。

“牛劍”,在競爭中成長

幾百年來,牛劍兩校激烈地競爭著,但他們同樣互相尊重,難舍難棄。

哈維爾·馬里亞斯的觀察十分精辟:“對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學畢業(yè)生都不由自主地表現(xiàn)出蔑視態(tài)度的牛津人,唯獨對劍橋人表現(xiàn)得特別尊敬,那種尊敬,似乎意味著唯獨有與他們同樣獨特的人們相伴,才讓他們感到舒服?!?/p>

其實,牛津劍橋在學術(shù)交流、人才流動等很多方面配合得十分默契,它們相互攜手保持著頂尖高等教育水準。1998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劍橋的Sen教授,就曾經(jīng)執(zhí)教于牛津大學。我們系的系主任PeterNolan也曾同時執(zhí)鞭于這兩所大學。

競爭未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它也可以開創(chuàng)一種雙贏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對手的,沒有對手就不可能成長。或許正是這幾百年來互不服輸?shù)母偁?,才促使這兩所世界名校不斷發(fā)展。

《羅馬衰亡史》的作者吉朋曾和朋友講,他在牛津的3年是一生中最懶惰、最不出產(chǎn)的3年?!哆M化論》的作者達爾文也說,在劍橋什么事兒也沒做。在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幕貞涗浿?,他在劍橋求學的3年里,對于騎車、網(wǎng)球和賭博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政治。

他這樣形容他的大學生活:3年的歲月平靜無波,時光緩緩流淌,一如那慵懶的康河。這樣“無為”的學校究竟魅力何在,竟使得萬千學子千里迢迢負笈而來?答案就在這環(huán)境、這氛圍、這傳統(tǒng)。

這周圍的一切浸潤著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鞭策著你,使你奮進。牛津和劍橋都具有這種同化和異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