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主題
  在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往往視博士后為學生的成分大一些,因為博士后在出站時如果考核合格的話,國家人事部要為其頒發(fā)有關的證書。這和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在畢業(yè)時拿畢業(yè)證學位證沒有兩樣。但我認為,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學生等的教育是以成績?yōu)橹饕罁?,而博士后的培養(yǎng)則主要以成果為考核依據。博士后沒有課,不必因循在校學生“三點一線”的模式,其管理也完全靠自覺。那么博士后在站期間到底做什么呢?做研究!
  每一個進站的博士后都知道,在他們進站申請的時候,會填寫一些表格,而其中的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你有什么研究課題,計劃進站后研究哪個課題,或從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同時還要給出你以前的研究成果,倒是學習的成績不是主要的取得進站資格的指標。在站期間,每一位博士后都要在國內或國際的核心刊物上發(fā)表4篇以上的論文,還要盡可能多的出成果,此外,流動站還指定了國內有名的核心期刊,讓我們在上面發(fā)文章。殊不知,在這些期刊上發(fā)文章,無疑是挑戰(zhàn)國內頂級權威。因為能在這些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的人,都是新聞學界的當權派實力派,姑且不論他們文章水平的高低,單是他們如雷貫耳的大名,期刊的編輯者們就沒有不采用的理由。另外,一些領導的文章,一些時效性比較強的文章和應時應景的文章也要充斥不少的版面。算來算去,能夠留給無名小輩的版面并不多,多年來來稿的積壓,漫長的審稿和排隊等候,要在短時間內發(fā)表文章不是那么容易,除非你的論文很有水平,而這個水平就是建立在扎實研究的基礎之上。這也就促使博士后們橫下心來硬闖華山一條路??梢韵胂螅瑳]有扎實的研究為基礎,這些成果的取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兼修是主課
  前面已經講過,博士后沒有課,但這并不等于博士后期間就不再研修課程。相反,是要研修更多的課程。在碩士、博士學習期間,由于有明確的專業(yè)方向,深入進去比較容易。正如古人所言“偏工易就,盡善難全”。在某一個方面達到“工”的水平是容易的,而要全面取得成績,做全能運動員就比較難。博士后恰恰是要做全能運動員。要兼修而不是“偏工”。
  如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在招收進站人員時就特別注意知識及學科的構成,不是囿于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哲學、社會學、教育學、中文、歷史、外語、法律、經濟、管理等專業(yè)的博士也是該站的主要生源,且比例不小。這些人員進站后有比較多的交流、溝通、聯誼等,在相互的交流中既可體現自己的專長,又可以映襯出自己的不足,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了兼修的機會。博士后多數人有過工作的經歷,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怎樣才能全面起來,因此在進站后會有目的地兼修一些課程。復旦作為知名的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大師云集,為這種兼修提供了保證。
  目前,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不少國內知名的教授,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自考新聞專業(yè)副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傳播學研究分會會長、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等我國新聞教育的領頭人若干人。這些國內一流學者的存在,又從另一個角度保證了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的兼修成為可能。
  超越是主旨
  我本人獲得的是教育學的博士學位。在當時研究教育問題的時候有一種觀點:大學教育提供的是知識,研究生教育提供的是方法,博士生教育提供的是境界。由此類推下去,我本人臆想,博士后教育提供的應該是超越。在國家有關博士后培養(yǎng)的文件中有“博士后研究制度是人才開發(fā)的重要措施”、“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學術交流,博采眾長”、“避免‘近親繁殖’”等文字,通過對這些文件的解讀,結合本人在站學習研究的體會,我認為博士后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超越。
  據悉,國家在博士后培養(yǎng)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這既是學習借鑒了國外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也是從全面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水平出發(fā)作出的英明決策,是保證我國各級、各類學科不斷有新人出現,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態(tài)勢的有力舉措。國家的期望當然是博士后能在學習研究中取得突破,實現超越。同時這種期望也具體地體現在了設站單位的選擇,培養(yǎng)和考核指標的設定,制度保證和待遇等幾個方面。由此,超越是博士后的不二選擇。博士后由大學、碩士、博士一路走來,上課和考試他們駕輕就熟。他們是我國應試教育的佼佼者。但博士后如何完成由學習到研究的轉變,完成由學習者到研究者的轉變是實現超越的關鍵。
  復旦新聞教育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生培養(yǎng)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幾十年來新聞教育的豐富積累積淀為博士后研究進行了有力的鋪墊和實驗。多年來,它們在理論新聞學、中外新聞史、應用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媒介經濟學、新媒體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優(yōu)勢。學院的學科和學術地位位列全國前列,博士后在這里研究,基本可以看到和了解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水平,能從總體上把握研究的前沿走勢,為超越奠定了基礎。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很快獲悉,學院的圖書報刊資料收藏豐富,教學科研設施先進,為超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復旦是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重鎮(zhèn),在學界還比較講究“出身”、講究門派的情況下,你要想無愧地宣稱自己是出自復旦,即便學校和你的導師不那么嚴格的要求你,你自己就會感覺到肯定得拿出一些真功夫來才行。既想超越別人又怕被別人趕上的雙重壓力使你不得不心不旁鶩地投身到鉆研學問中來,并以取得學界公認的成果為圭臬,這為博士后的超越提供了心理壓力和精神動力。
  一般來說,博士后的指導老師是學科中的領軍人物,比如我的指導老師丁淦林教授是學界公認的權威。跟著他學習,既是站在巨人的旁邊,當然有可能在巨人的扶持和培養(yǎng)之下,“站在巨人的肩上?!边M站以來,丁老師從治學理念、治學思想、治學方法等各方面對我進行嚴格要求。他說:沒有一個對如何做學問的基本認識,在治學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失去目標和方向;如果沒有嚴謹科學的治學思想,有創(chuàng)造、超越、永不停步的思想,很可能淺嘗輒止、或步人后塵。他能現身說法,能很好地把握和把控我的研究進程。他的一句話,一個提醒,一次概要的點撥就會使你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這無疑是實現超越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再加上博士后本人的努力,實現超越是有可能的。從近年來對博士后的考核結果來看,這應該作為評價博士后研究水平的一個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