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孩子是以獨生子女為多,故不少家長經(jīng)常約伴一起帶孩子去游玩。本來這是非常好的做法,可不少家長也發(fā)現(xiàn),這樣做很可能比單獨帶孩子還要累!因為,孩子經(jīng)常發(fā)生糾紛,或干脆就玩不到一起。家長不得已,會充當協(xié)調(diào)人的角色。參見《指導孩子交友的原則和技巧》。

一般來說,孩子玩不到一塊,很大原因是現(xiàn)在孩子都是家庭的“小太陽”,家長都“卑躬屈膝”服侍孩子,故他們到了外面,也喜歡強勢地命令他人。但是,“孩子王”不是那么容易就當上的,光有強勢而不能讓別人信服,誰也不會聽你的。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孩子未來想獲得成功的必備能力之一!參見《孩子未來成功基礎是人際交往》。

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是指根據(jù)工作任務,對資源進行分配,同時控制、激勵和協(xié)調(diào)群體活動過程,使之相互融合,從而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能力。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組織其他人去完成一個共同目標的能力,它是領導者成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標的心理特征。而孩子想獲得這樣的能力,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大量的鍛煉和實踐機會。

那如何讓孩子獲得良好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其實,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一組個人能力的集合,需要有較好的理解和表達,良好的觀察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正確的做事流程、任務分解和調(diào)度、協(xié)調(diào)的技巧,以及公平待人和面對沖突的解決能力。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缺陷或短處,很可能難于讓他人信服而無法獲得相應的支持。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當官即要栽培也要有悟性》。

第一,要教會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想法。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可幫助孩子協(xié)調(diào)好與其他小朋友的關系,也讓其他小朋友知道自己的想法,為下一步的實際操作打下良好基礎。這也是孩子在集體中做事的最基本要求。否則,哪怕孩子有再好的方法和策略,不能正確表達出來和讓其他人聽懂,其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幾乎是零!參見《“具體化”是提高表達法寶》。

在技巧上,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千萬不要學孩子的話,說什么“飯飯、尿尿”之類的,而是要按照正常說話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同時,在傾聽和認同孩子的基礎上,可以把孩子的話重新進行組織,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jié)果方式對孩子說一遍,并詢問孩子是否正確。另外,在孩子發(fā)脾氣時,更要鼓勵他們使用語言表達。參見《重視生活中的作文六要素》。

第二,孩子要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在完成一個任務,或處理人際交往中,良好的觀察能力是獲取信息最主要通道。如果孩子只能按照做事的標準流程來做,盡管有成功的時候,但由于生活場景很難100%的一樣,故套用固定方式必然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這就需要孩子通過觀察來隨時進行調(diào)整。所以,平時要多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參見《在生活中鍛煉孩子觀察能力》。

在技巧上,從小要帶孩子走入大自然,讓孩子進行各種探索和發(fā)現(xiàn)之旅。同時,父母一定要避免打擾正在獨立觀察或玩耍中的孩子,并不要嫌棄孩子弄臟衣服或說地上的東西臟,以免破壞他們的注意力和失去觀察興趣。當然,訓練孩子觀察也是可以和表達、繪畫、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相結(jié)合,或父母帶孩子玩觀察、比較游戲,使孩子增加觀察興趣。參見《帶孩子尋找春天的腳步》。

第三,孩子要知道做事情的正確流程。在做事情上,不僅需要良好的工作習慣,以節(jié)約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更需要知道解決問題的順序和分清主次。當然,家長想讓孩子做到這點,光說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需要提供大量的生活實踐機會,包括讓孩子試錯和犯錯的機會。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和臨場的決策判斷能力。

在技巧上,從小就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力所致,父母就要學會放手。比如,最簡單的穿衣、穿鞋,也要告訴孩子正確的順序。當然,孩子穿錯或初期很耽誤時間,也不要諷刺、責備和催促,他們熟練以后自然會快。同樣的,結(jié)合孩子的觀察,教會孩子“從左往右,從上到下”的正確視覺流程,對以后入學后的學習大有幫助。

第四,孩子要有較強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反映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而想讓孩子有自信心,就需要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其核心也是要讓孩子敢于嘗試。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會做,只會體驗到失敗和挫折,難于去面對和挑戰(zhàn)。參見《孩子的自信心從哪里來?》。

在技巧上,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一定是對孩子有一點難度和挑戰(zhàn),且九成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若孩子成功率太低,則壓力過大,而成功率太高,則孩子沒有動力。所以,家長要學會拆解整體目標,變成較小的目標。比如,孩子學穿衣服,要先從沒有扣子的、帶拉鏈的、帶扣子的、帶中式扣子的順序,這樣孩子會逐漸愿意自己穿衣服。參見《教育應走在孩子發(fā)展的前面》。

第五,孩子要學會解決沖突。沖突的出現(xiàn),往往是由于沒有傾聽對方,或按照慣性思維進行推斷,本質(zhì)上是對人的誤解或自己太強勢而侵占他人利益。理論上,在實際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有無數(shù)的沖突,家長如何解決這些沖突和矛盾,孩子就會怎么學,并運用到自己和小朋友的交往之中。所以,有溫和而堅持的家長,就有遵守界線的孩子。參見《案例分析:如何面對帶孩子來告狀的家長?》。

在技巧上,家長既要讓孩子盡可能獨自處理沖突,也要對孩子的越線行為,做到溫和而堅持地制止,同時在生活中正確示范。比如,孩子打人,不管孩子是否有理在先,都需要在認同和接納的基礎上抓住孩子的手,避免傷害別人和自己,并鼓勵孩子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預防上,就需要家長不使用行為暴力或語言暴力對待孩子的問題。參見《案例分析:讓孩子主動道歉是有技巧的》。

第六,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孩子是否能學會寬容,其核心問題是看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如果父母非常“善于”抓孩子的錯誤,并使用訓斥、責罵、無事先約定的懲罰,那孩子就知道錯誤是不可原諒的。所以,孩子通過對家長的模仿,當他們面對其他人的錯誤時,他們也會只看結(jié)果而粗暴對待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何為寬容和理解。參見《讓孩子認識錯誤比懲罰更重要》。

在技巧上,每當家長遇到孩子的錯誤,要想到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就是責備、訓斥孩子也不能使時間倒流。而及時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如何避免再次重復,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孩子想幫你拿碗,結(jié)果摔碎了。孩子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只是由于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此時父母最恰當?shù)姆绞绞菍⒆舆M行表揚,并教會孩子怎么拿碗就不會摔碎。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犯錯后要學會解決問題》。

第七,要讓孩子學會分工和合作。如今的社會,是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時代,每個人都屬于集體的一部分,許多事情已很難獨自完成,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并在完成以后,使每個參與的人都是受益者。所以,在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后,在揚長避短的基礎上,想辦法讓其他人的長處也發(fā)揮出來,共同完成一個整體的任務或目標。

在技巧上,父母想讓孩子學會分工和合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并想辦法成為一種游戲。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每個家人都要盡自己的家庭義務。比如,每到周末收拾屋子或外出購物,或舉辦生日會,就讓孩子當調(diào)度,并根據(jù)家人的能力和擅長,分配不同的任務,然后一起完成。這樣的鍛煉,能使孩子把這些經(jīng)驗移植到學習和未來工作中。參見《讓孩子癡迷“家務活”游戲》。

第八,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公正和公平。公正和公平,是現(xiàn)代社會基礎要約之一,也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而孩子想掌握這些,絕不是嘴上說出來和能教出來的,完全是靠成人的示范來進行學習的。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須是自己先做到。而父母真的能示范出來什么是“做人”,那孩子就基本不會有問題,這正所謂“正人先正己”。參見《5歲孩子想當班長是官迷?》。

啰里啰嗦我井中月說了許多,就算孩子具備了許多組織協(xié)調(diào)的基礎能力,并不意味著孩子能有較強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這需要父母充分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比如,看到小區(qū)有孩子玩,就可以鼓勵孩子去組織大家一起玩他們沒有玩過的游戲,這樣小朋友就會很喜歡和你玩,以此調(diào)動孩子的組織活動積極性和獲得成功體驗。當然。訓練絕不是幾天就可以訓練出來的,家長需要耐心和及時進行適當?shù)囊龑А?strong>(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