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綜合能力考試課題組編寫的2003年《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設計》一書已出版發(fā)行。對比2002年“文理大綜合考試說明”,領會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的命題意圖,探索“2003年大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設計”思路,本文作者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刪除各學科“繁、難、偏、舊”的內容,突出考查各學科的主干核心知識。

2003年“綜合能力測試試題設計”(大綜合)考查知識范圍包括新、舊兩種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范圍,舊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變化不大,適當增加了新大綱的內容。

政治學科考試范圍與2002年基本相同,只是對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每部分考試范圍標注了“核心概念與基本理論”,更能突出地考查政治學科主干核心知識。

歷史學科考試范圍舊大綱與新大綱并軌,以新大綱為依據,只考查中國近現代史主干知識,刪去了世界近現代史的內容。2003年對考查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進行了適當的重組,刪去了: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部分“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

(2)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政治侵略的加??;

(3)中法戰(zhàn)爭;

(4)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5)戊戌政變;

(6)興中會的成立和廣州起義;

(7)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8)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

(9)清末的“新政”和“預備立憲”;

(10)帝國主義侵略的加?。?br>
(11)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和護法運動;

(12)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

(13)近代前期的文學、藝術和史學;

(14)國民政府前期的統(tǒng)治;

(15)國統(tǒng)區(qū)危機四伏和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

(16)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安定團結;

(17)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

(18)社會主義時期的科技和史學,增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地理學科考試范圍按新、舊兩種課程設置。舊課程高中地理部分考試范圍與2002年相同,世界地理部分刪除了“民族、語言和宗教”,中國地理部分刪除“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

地理新課程考試范圍變化較大,主要變化有:

(1)替換原大綱中第一、二部分。

(2)世界地理刪去了“民族、語言、宗教”。

(3)中國地理刪去了“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海洋”和“中國的交通運輸業(yè)、商業(yè)和旅游業(yè)”。

物理學科考試范圍保留了新舊課程共同部分,增加新課程內容,增加了與社會生活、生產相關聯的、能突出學生實驗能力的知識,增加部分大多要求學生了解即可。新課程增加部分如下:

(1)參照系、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勻速圓周運動等;

(2)超重和失重概念;

(3)自由振動概念;

(4)氣體;

(5)半導體及其應用,超導現象及其應用;

(6)地磁場的概念,磁性材料、分子電流假說,安培定則;

(7)電視和雷達的了解;

(8)光導纖維的了解;

(9)激光特性及其應用;

(10)氫原子能級結構,氫原子中的電子云,光子的發(fā)射和吸收,了解核反應堆、放射性污染和防護;

(11)實驗部分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練習使用多用電表、示波器,傳感器的簡單應用。

化學學科考試范圍大部分保留舊大綱內容,適當增加了新大綱內容,較2002年文理綜合考試說明增加了以下內容:

(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反應熱;

(2)膠體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質和應用;

(3)Na2O2、NaHCO3的性質和用途;

(4)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5)糖類的基本組成和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以葡萄糖為例);刪去了(1)第二部分“鋼鐵的腐蝕和保護”,(2)第三部分“煤化工”。

生物學科考試范圍列舉了新舊大綱兩部分內容。舊課程變化不大,刪去了:

(1)“生物體的功能”中的“內環(huán)境”,

(2)“生物與環(huán)境”中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增加了實驗內容:①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②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③觀察根對礦物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④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⑤調查學校附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新課程考試范圍以新大綱為依據,替換了原大綱的內容,尤其是增加了20個實驗、實習和研究性課題,新課程考試范圍更多地突出對生物學科實踐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

2.突出考查各學科的“雙基”,以及綜合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對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

文理綜合能力測試所測量的是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已經得到一定發(fā)展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學生素質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結果,是在學科學習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但又相對獨立于各學科的知識、方法和能力。

文理綜合能力測試多以現實生活中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立意命題,要求更加真實和全面地模擬、反映現實。文理綜合能力測試固然要考查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它考查單學科的知識不像高考中單學科那樣以基礎性、典型性和單一性呈現出來,而是以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呈現出來,所強調的能力不是單學科的學科能力,而主要是學習能力,即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能力。

政治試題突出對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考查,歷史學科考查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歷史方法和思維方法,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地理學科重視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的考查,突出人——地關系和諧發(fā)展的思想,物理、化學、生物學科重視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考查,2003年綜合能力測試尤其提升對考生實驗能力和實踐的能力的考查,突出對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核。

3.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學科知識的結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目前中學教學采取的是分學科教學的方式,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多,要掌握的知識多,而中學生所學知識能力有限,不可能很好地解釋各門學科所涉及的問題。綜合能力測試應建立在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所能達到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貼近實際,聯系實際生活。綜合能力測試命題是以現實問題立意命題,根據試卷所設置的具體問題的要求來選擇學科知識,反映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注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的考查。

文理綜合能力測試要以現實問題為中心,以能力立意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涉及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關注我國國情,體現考試中國家意志考核的功能。在創(chuàng)設題目意境和對信息、材料進行收集處理時,要突出熱點、焦點問題與學科主干的核心知識的結合,以此引導學生整合所學知識構成有機的知識網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激活所學知識,更有利于學生把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行為,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文理綜合能力測試試卷的設計,更加注重倡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崇尚研究,體現研究性學習,而這些問題可通過當前熱點、焦點問題反映出來。綜合能力測試反映的熱點、焦點問題應是反映有利于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地區(qū)繁榮、社會政治穩(wěn)定和科學進步,高考中的試題不一定要圍繞熱點、難點,凡涉及國際關系敏感的問題、中學生難以把握的熱點、難點問題,高考試題要回避。因此,設置綜合能力測試背景材料時,應針對熱點、焦點問題,但不能“趕時髦”。

文理綜合能力測試試卷設計的答案,突出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答案要多元化。在設置綜合能力測試試卷問題時,要體現問題設置的創(chuàng)新性,立足于對問題的解決。設置答案要留給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這類題主要在試卷第Ⅱ卷中出現。

4.立足學科內綜合,適度跨學科綜合。

鑒于現階段中學教學的實際,文理綜合能力測試更多地著眼于學科內的綜合,即考查學生對學科內不同要素、部分、環(huán)節(jié)之間內在聯系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學科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應書增說:“要提倡小平同志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能綜合則綜合,不能綜合的不搞‘拉郎配’式的硬性綜合,因為其效果不好。”

文理綜合測試試卷中最關注的題目是綜合性試題,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整個綜合考試的質量。從近幾年考試看,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綜合比較容易,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綜合較難。2003年綜合能力測試增加了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查,這一點可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個學科上尋找交叉點,可把對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能力的綜合作為一個新的問題進行研究。

廣東省順德市倫教中學?陳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