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點擊高考“綜合”命題模式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04-02-25 17:48
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省份高考都開始實行綜合科目的考試了。對此,每個老師都會深有感觸,尤其是這些科目的任課老師,高考的改變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更不用說了。您認為“綜合”給您帶來了什么?是否達到了改革的初衷?總體上看,到底是利大還是弊大??
盛書山:“綜合考試”的種種弊端?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意識和綜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各級教育機構(gòu)、各界人士都傷透了腦筋。學校領導、教師和教研人員對此也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等等,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意識和綜合能力。但是,近年來高考采用的“3+X”命題模式,希望以實行“大綜合”和“小綜合”辦法,來增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綜合”意識,引導學校開設“綜合課”。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雖然是好的,但從實際效果看,收效甚微,甚至是事與愿違。有的省意識到了它們的種種弊端,今年已經(jīng)廢止了這種做法。可是國家考試中心仍然采用這種命題模式,確實值得反思。?
1.?采用“3+X”命題模式的目的是增強學校的“綜合”意識,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然而各類師范院校和各級教師進修院校并沒有開設“綜合”專業(yè),老師們沒有學習“綜合”的經(jīng)歷,各級教育部門也沒有對所有的高中教師進行過系統(tǒng)的有關“綜合”教學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中學,教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各科教師不配套,教學負擔特別重,如果他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搞好各自學科的教學是能勝任的。但是,要他們“串門”搞“綜合”,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同時,他們的工作量大,也很難分身搞“綜合”。事實上,許多學校教師仍處于“各人守好自家門”狀態(tài)。形成了事實上的教學與考試的“兩張皮”現(xiàn)象。高考突然冒出個“小綜合”、“大綜合”來,這不是在難為考生,尤其是農(nóng)村的考生嗎??
2.?目前能設計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試卷的命題教師畢竟是鳳毛麟角,我國絕大部分學校和教育部門還拿不出像樣的“小綜合”、“大綜合”試卷和訓練題來。就連近幾年來的高考的綜合試卷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絕大部分都是各科的“拼盤”。學校領導只好要求各科教師像足球守門員一樣“各人守好自家門”,各人把自己的學科教好。教師的狀況如此,怎能用考試的辦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意識,“授予”學生“綜合”知識,“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呢??
3.?增加了考生的壓力。如理、化、生知識基本上是獨立的,中學教材上的有些術語也不一致,考生難以“綜合”;幾科試題的順序排列不合理。近年來把40多分的物理兩大題放在最后,由于心理上的壓力,許多考生以為放在最后的,就是最難的,干脆不做了。同時,半天時間連考三科或六科,把考生累得暈頭轉(zhuǎn)向,疲憊不堪,怎能發(fā)揮他們的水平??
4.?有失公平。大中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中學的教學條件好,師資實力雄厚,其“綜合”課有可能上得名副其實。而農(nóng)村中學的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很難落實“綜合”的要求,無法做到“科學地體現(xiàn)不同學科基本理論的溝通、歸納和提升;合理地表達不同學科主體知識的概括、交融和延伸;適當?shù)胤从巢煌瑢W科考試內(nèi)容的分量、層次和布局”。而學生高考卻要同樣面對“綜合”,后者在競爭中就明顯處于劣勢。?
5.?影響教學管理。把各科“綜合”在一張試卷上考試,教師教的質(zhì)量優(yōu)劣誰也搞不清楚。一些“綜合”教師打趣地說,感謝考試專家們把我們“綜合”在一起,我們教的效果怎么樣人家不知道,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現(xiàn)在真是干好干壞一個樣了。好逸惡勞乃人之常情,這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學生考好了,大家都說有功勞,或者自己有功勞;學生考差了,大家都說沒責任,或者說是別人的責任。據(jù)媒體透露,這幾年高考,綜合學科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各科教學沒有實現(xiàn)“綜合”,而考試卻率先進行“綜合”,是不切實際的,如果僅憑用“綜合”考試的辦法來推動“綜合”,是很難奏效的。我們認為這種命題模式應該盡快改革,不要明知不對仍然苦苦堅持。?
金一峰:“綜合”也不過是“考試”?
提到綜合考試就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難忘的不僅僅是當時刻苦學習的經(jīng)歷,更多的是對于中國考試制度的思考。?
那時的綜合考試還是一個新事物,3+綜合,也就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的綜合。對于新的考試模式,學生很迷茫,老師也很困惑,如何來學呢……如何來教呢……但我們心里都清楚,無論是什么樣的考察方式,在努力復習一年之后我們所面對的依舊是“高考”,我們所乞求的仍然是“分數(shù)”。而且我們知道新事物的陌生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內(nèi)心依然平靜,依然在忙碌著,為著自己的理想,為著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綜合考試帶給了我什么?改變了我什么?它沒有改變我對于將來的期望,它也沒有改變我奮斗的方向。甚至連我學習的計劃和學習的方式都不曾有絲毫的變動,惟一的那一點點不同,似乎只是考試的內(nèi)容。也許有人會不同意我的意見,認為考試內(nèi)容的改變必將影響到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的方法,但請相信,我所說的是事實,那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不過我也同意,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對考試內(nèi)容的任何變動都將引起教學的變革??墒钱敃r的綜合只是一種簡單的拼盤,甚至可以說是三份試卷的粘合,所以理科綜合只不過是徒有虛名。?
不關注高考已經(jīng)有幾年了,因為那東西對于不需要面對它的人而言是毫無價值的。有人說現(xiàn)在的綜合命題有了改進,也有人說將來的綜合命題一定會有所進步,可我都不信。的確,我沒有看過現(xiàn)在的考卷,也沒有了解過這幾年的考試大綱,但我知道如何去應試,知道如何去學習。?
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學科已經(jīng)獨自發(fā)展幾百年了,各自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學得越多,學得越深入,自然“綜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只有在非常粗淺地認識事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面地考慮問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需要深入地研究一個事物時,我們往往將各種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因素統(tǒng)統(tǒng)剔除,留下一個簡單的模型。對于這個抽象事物的研究使我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然而事物是復雜的,現(xiàn)實中的東西也不是抽象的模型,所以現(xiàn)代科學往往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這么看來有深度的“綜合”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們高中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深度自然是談不上的,但要在幾分鐘內(nèi)完成一道題目,那樣的“深度”也許已經(jīng)足夠了,要知道即便是學科內(nèi)也沒有多少優(yōu)秀的綜合題。?
否定理科綜合是很容易的,因為各科目之間的界限太明顯了,要想融合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指出的是,在我否定綜合考試的同時,并沒有在肯定以往實行的分科考試。那種考試制度帶給人太大的壓力,為了尋找那些“精英”,為了選拔將來的“棟梁之材”,考試的難度不斷加大,學生的書包也不斷加重。人們在看到孩子們被壓得難以承受的時候才喊出了減負的呼聲,于是各種各樣的概念不經(jīng)過斟酌便接踵而至。綜合考試也就是這樣的產(chǎn)物。它的初衷是好的,為了考察學生的能力,希望他們能夠脫離題海。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只是將孩子從水里救到了船上,可船依然行駛在題海上,更本看不到希望的彼岸。?
“能力”,考察“能力”似乎才是解決題海戰(zhàn)術的根本之道。然而能力只有優(yōu)良之分,沒有對錯之別。只有“惟一”正確答案的考試能夠測試學生的能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考試只關心對錯,它并不關心對錯的原因,在它看來,猜對的、抄對的、做對的都是一回事。即便是解答題,只要做過相關例題,也可輕松解決,是否學會那個知識點并不重要。這些是所有考試的共同缺點,不是它本身所能夠解決得了的。考試所能做的只是測試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點,至于學生是怎樣記住這些知識點的,是否真正學會書本上的內(nèi)容,它就無能為力了,而這些恰恰反應了學生的能力。學會學習才是基礎教育的目的,學校教育的時間太少了,一個人將來的路很長,只有懂得學習的人才會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
綜合考試終究還只是考試,不要將考試的功能過分地夸大,雖然它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那地位也不過是被人為抬高了的。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考試的局限性,不要寄希望于考試內(nèi)容的改變來引起教育理念的變革。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通過一點一滴的改進才能完成。期待著,愿孩子們的笑容能夠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制約永遠飄蕩。?
梁建中?楊曉玲:“綜合”是應試教育的改良劑?
筆者認為素質(zhì)教育和應試教育根本對立,高中師生疲于應付各種考試的根源與高考科目的設置有很大的關系。以前的大文大理考試模式把教材摳得過窄過細,有的知識是不需要死記硬背的,而命題(包括高考和平時的校內(nèi)考試)的無孔不入和細致入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三年之中有多少不該反復死記的內(nèi)容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學生,一刻也不敢倦怠,消磨學生無窮的時間和精力,加重學生心理、課業(yè)負擔,而沒有時間去發(fā)散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個性。?
我國按學科體系來設計中學課程和考試,實際上肢解了科學。殊不知各地的奧賽搞得如火如荼,甚至幼兒園里也有了奧數(shù)班,大有席卷普通中小學學校之勢。筆者親眼目睹有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就確定了“主攻方向”,音樂、美術、計算機,甚至體育等等,至于文化課,那只是勞逸結(jié)合的點綴。很多孩子“劍走偏鋒”是否是我們過分注重分科帶來的隱憂呢??
“綜合”科目設置順應了時代要求,盡管目前在題目的設置上還有待提高和完善,但考察學生的運用各學科知識能力的基本原則已有所體現(xiàn),所以其出發(fā)點無疑是正確的,目前對教師的教學沖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只是暫時的陣痛。不用擔心,其引導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會逐步顯現(xiàn)。如果因為教師或?qū)W生出現(xiàn)的即時不適應也屬正常,我們不應以此否定這種改革。“所有的交叉科學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都是大學研究的課程,剛剛中學畢業(yè)的學生怎么能解決得了?”這種疑問恰恰表明了我們高中生的研究能力的低下,美國小學生就經(jīng)常在研究連我們成人都難以想象的課題;法國的高考(會考)作文題更是大氣,比如2002年的高中畢業(yè)會考的作文考試各科均有三題,學生可任選一題。舉理科作文題示例: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2.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chǎn)生于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為共同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jié)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讓咱們的高中生體驗體驗一下吧,是什么感覺。?
孫占杰:不能因為不適應而否認改革的成就?
近年來高考采用的“3+X”命題模式,觸動了整個的基礎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大的變革。本人作為一線的教師,經(jīng)歷了三種高考模式的備考應考工作。下面就本人的感受談幾點看法,請同仁指正。?對比新舊高考模式,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新的“3+X”高考命題,特別是近幾年的命題逐步完善。比較突出的特點有如下幾點。?1.試題的取材大量來源于課本之外的現(xiàn)實問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2001年數(shù)學試題的21題,取材于電廠的冷卻塔的形狀,考查學生用所學的積分知識、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2003年文科綜合的37題,以“厄爾尼諾現(xiàn)象”這一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環(huán)境問題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00年文綜36題考查了WTO與中國經(jīng)濟、2003年33—35題以外貿(mào)焦點反傾銷問題為背景、41題以人口問題為背景……?2.重視綜合能力和學科基本能力考查。如:2002年數(shù)學高考題的第10題,是由向量、等差數(shù)列、比例、圓的方程及三角函數(shù)的有關知識組合而成,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2002年文綜1—7題以歐元為切入點考查了外匯儲備、地理計算和其它知識;?2003年文科綜合36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能力;此外,近幾年在理科綜合中,物理、化學、生物三科都大量地考查了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知識應用等綜合能力。?3.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的考查。如:2002年試卷中,理科第5,由思維直覺,發(fā)現(xiàn)2k+1為奇數(shù),k+2為整數(shù),可判定集合間的包含關系;理科第11、文科第12題,組合問題聯(lián)系空間模型,開拓廣闊思維空間;文科第13題,考查圖表及其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判定能力;……2001年文綜粵豫卷的33題第(2)問,考查學生估算3條河流河源地區(qū)的徑流量占全國的比例;2002年全國卷第8題,等壓線數(shù)值的判讀,考查學生的直覺思維。?這種新的高考形式無疑是對偏重知識結(jié)論、靠“題海”來提高成績、靠“死記硬背”來儲存知識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沖擊,要求教學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F(xiàn)在,很多老師反映現(xiàn)在的教學無法應付這種考試以致造成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些困惑,這是一種事實,但應該改變的不是現(xiàn)在的“綜合考試”方式,而是現(xiàn)在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像歷史上所有的變革一樣,只有高考發(fā)揮它的強有力的導向作用,才能引導教學理念的變革。我認為新的高考模式就是在引導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理念轉(zhuǎn)變。?只有高考去選拔那些具備主動探究知識的考生,只有高考讓那些靠猜題押寶、題海戰(zhàn)術取勝的教師敗下陣來,基礎教育的教學質(zhì)量才能真正地提高。近幾年的命題也充分的驗證了這一點。目前,中學的一線教師對于在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題海的應考策略,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地探究知識的能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教學水平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我想新的“3+X”命題模式,引起的基礎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是前所未有的,雖然仍需要不斷的完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高考改革的不適應而否認高考改革的成就。?
(本期對話小檔案?盛書山:安徽省無為縣教育局?孫占杰: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金一峰:浙江大學大三學生?梁建中?楊曉玲:山東省壽光一中)?
?
盛書山:“綜合考試”的種種弊端?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意識和綜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各級教育機構(gòu)、各界人士都傷透了腦筋。學校領導、教師和教研人員對此也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等等,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意識和綜合能力。但是,近年來高考采用的“3+X”命題模式,希望以實行“大綜合”和“小綜合”辦法,來增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綜合”意識,引導學校開設“綜合課”。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雖然是好的,但從實際效果看,收效甚微,甚至是事與愿違。有的省意識到了它們的種種弊端,今年已經(jīng)廢止了這種做法。可是國家考試中心仍然采用這種命題模式,確實值得反思。?
1.?采用“3+X”命題模式的目的是增強學校的“綜合”意識,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然而各類師范院校和各級教師進修院校并沒有開設“綜合”專業(yè),老師們沒有學習“綜合”的經(jīng)歷,各級教育部門也沒有對所有的高中教師進行過系統(tǒng)的有關“綜合”教學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中學,教學條件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各科教師不配套,教學負擔特別重,如果他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搞好各自學科的教學是能勝任的。但是,要他們“串門”搞“綜合”,就有點勉為其難了。同時,他們的工作量大,也很難分身搞“綜合”。事實上,許多學校教師仍處于“各人守好自家門”狀態(tài)。形成了事實上的教學與考試的“兩張皮”現(xiàn)象。高考突然冒出個“小綜合”、“大綜合”來,這不是在難為考生,尤其是農(nóng)村的考生嗎??
2.?目前能設計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試卷的命題教師畢竟是鳳毛麟角,我國絕大部分學校和教育部門還拿不出像樣的“小綜合”、“大綜合”試卷和訓練題來。就連近幾年來的高考的綜合試卷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絕大部分都是各科的“拼盤”。學校領導只好要求各科教師像足球守門員一樣“各人守好自家門”,各人把自己的學科教好。教師的狀況如此,怎能用考試的辦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意識,“授予”學生“綜合”知識,“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呢??
3.?增加了考生的壓力。如理、化、生知識基本上是獨立的,中學教材上的有些術語也不一致,考生難以“綜合”;幾科試題的順序排列不合理。近年來把40多分的物理兩大題放在最后,由于心理上的壓力,許多考生以為放在最后的,就是最難的,干脆不做了。同時,半天時間連考三科或六科,把考生累得暈頭轉(zhuǎn)向,疲憊不堪,怎能發(fā)揮他們的水平??
4.?有失公平。大中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中學的教學條件好,師資實力雄厚,其“綜合”課有可能上得名副其實。而農(nóng)村中學的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很難落實“綜合”的要求,無法做到“科學地體現(xiàn)不同學科基本理論的溝通、歸納和提升;合理地表達不同學科主體知識的概括、交融和延伸;適當?shù)胤从巢煌瑢W科考試內(nèi)容的分量、層次和布局”。而學生高考卻要同樣面對“綜合”,后者在競爭中就明顯處于劣勢。?
5.?影響教學管理。把各科“綜合”在一張試卷上考試,教師教的質(zhì)量優(yōu)劣誰也搞不清楚。一些“綜合”教師打趣地說,感謝考試專家們把我們“綜合”在一起,我們教的效果怎么樣人家不知道,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現(xiàn)在真是干好干壞一個樣了。好逸惡勞乃人之常情,這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學生考好了,大家都說有功勞,或者自己有功勞;學生考差了,大家都說沒責任,或者說是別人的責任。據(jù)媒體透露,這幾年高考,綜合學科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各科教學沒有實現(xiàn)“綜合”,而考試卻率先進行“綜合”,是不切實際的,如果僅憑用“綜合”考試的辦法來推動“綜合”,是很難奏效的。我們認為這種命題模式應該盡快改革,不要明知不對仍然苦苦堅持。?
金一峰:“綜合”也不過是“考試”?
提到綜合考試就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難忘的不僅僅是當時刻苦學習的經(jīng)歷,更多的是對于中國考試制度的思考。?
那時的綜合考試還是一個新事物,3+綜合,也就是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的綜合。對于新的考試模式,學生很迷茫,老師也很困惑,如何來學呢……如何來教呢……但我們心里都清楚,無論是什么樣的考察方式,在努力復習一年之后我們所面對的依舊是“高考”,我們所乞求的仍然是“分數(shù)”。而且我們知道新事物的陌生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內(nèi)心依然平靜,依然在忙碌著,為著自己的理想,為著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綜合考試帶給了我什么?改變了我什么?它沒有改變我對于將來的期望,它也沒有改變我奮斗的方向。甚至連我學習的計劃和學習的方式都不曾有絲毫的變動,惟一的那一點點不同,似乎只是考試的內(nèi)容。也許有人會不同意我的意見,認為考試內(nèi)容的改變必將影響到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的方法,但請相信,我所說的是事實,那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不過我也同意,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對考試內(nèi)容的任何變動都將引起教學的變革??墒钱敃r的綜合只是一種簡單的拼盤,甚至可以說是三份試卷的粘合,所以理科綜合只不過是徒有虛名。?
不關注高考已經(jīng)有幾年了,因為那東西對于不需要面對它的人而言是毫無價值的。有人說現(xiàn)在的綜合命題有了改進,也有人說將來的綜合命題一定會有所進步,可我都不信。的確,我沒有看過現(xiàn)在的考卷,也沒有了解過這幾年的考試大綱,但我知道如何去應試,知道如何去學習。?
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學科已經(jīng)獨自發(fā)展幾百年了,各自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學得越多,學得越深入,自然“綜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只有在非常粗淺地認識事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面地考慮問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需要深入地研究一個事物時,我們往往將各種不需要或者不重要的因素統(tǒng)統(tǒng)剔除,留下一個簡單的模型。對于這個抽象事物的研究使我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然而事物是復雜的,現(xiàn)實中的東西也不是抽象的模型,所以現(xiàn)代科學往往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這么看來有深度的“綜合”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們高中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深度自然是談不上的,但要在幾分鐘內(nèi)完成一道題目,那樣的“深度”也許已經(jīng)足夠了,要知道即便是學科內(nèi)也沒有多少優(yōu)秀的綜合題。?
否定理科綜合是很容易的,因為各科目之間的界限太明顯了,要想融合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指出的是,在我否定綜合考試的同時,并沒有在肯定以往實行的分科考試。那種考試制度帶給人太大的壓力,為了尋找那些“精英”,為了選拔將來的“棟梁之材”,考試的難度不斷加大,學生的書包也不斷加重。人們在看到孩子們被壓得難以承受的時候才喊出了減負的呼聲,于是各種各樣的概念不經(jīng)過斟酌便接踵而至。綜合考試也就是這樣的產(chǎn)物。它的初衷是好的,為了考察學生的能力,希望他們能夠脫離題海。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只是將孩子從水里救到了船上,可船依然行駛在題海上,更本看不到希望的彼岸。?
“能力”,考察“能力”似乎才是解決題海戰(zhàn)術的根本之道。然而能力只有優(yōu)良之分,沒有對錯之別。只有“惟一”正確答案的考試能夠測試學生的能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考試只關心對錯,它并不關心對錯的原因,在它看來,猜對的、抄對的、做對的都是一回事。即便是解答題,只要做過相關例題,也可輕松解決,是否學會那個知識點并不重要。這些是所有考試的共同缺點,不是它本身所能夠解決得了的。考試所能做的只是測試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點,至于學生是怎樣記住這些知識點的,是否真正學會書本上的內(nèi)容,它就無能為力了,而這些恰恰反應了學生的能力。學會學習才是基礎教育的目的,學校教育的時間太少了,一個人將來的路很長,只有懂得學習的人才會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
綜合考試終究還只是考試,不要將考試的功能過分地夸大,雖然它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那地位也不過是被人為抬高了的。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考試的局限性,不要寄希望于考試內(nèi)容的改變來引起教育理念的變革。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通過一點一滴的改進才能完成。期待著,愿孩子們的笑容能夠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制約永遠飄蕩。?
梁建中?楊曉玲:“綜合”是應試教育的改良劑?
筆者認為素質(zhì)教育和應試教育根本對立,高中師生疲于應付各種考試的根源與高考科目的設置有很大的關系。以前的大文大理考試模式把教材摳得過窄過細,有的知識是不需要死記硬背的,而命題(包括高考和平時的校內(nèi)考試)的無孔不入和細致入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三年之中有多少不該反復死記的內(nèi)容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學生,一刻也不敢倦怠,消磨學生無窮的時間和精力,加重學生心理、課業(yè)負擔,而沒有時間去發(fā)散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豐富的個性。?
我國按學科體系來設計中學課程和考試,實際上肢解了科學。殊不知各地的奧賽搞得如火如荼,甚至幼兒園里也有了奧數(shù)班,大有席卷普通中小學學校之勢。筆者親眼目睹有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就確定了“主攻方向”,音樂、美術、計算機,甚至體育等等,至于文化課,那只是勞逸結(jié)合的點綴。很多孩子“劍走偏鋒”是否是我們過分注重分科帶來的隱憂呢??
“綜合”科目設置順應了時代要求,盡管目前在題目的設置上還有待提高和完善,但考察學生的運用各學科知識能力的基本原則已有所體現(xiàn),所以其出發(fā)點無疑是正確的,目前對教師的教學沖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只是暫時的陣痛。不用擔心,其引導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會逐步顯現(xiàn)。如果因為教師或?qū)W生出現(xiàn)的即時不適應也屬正常,我們不應以此否定這種改革。“所有的交叉科學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都是大學研究的課程,剛剛中學畢業(yè)的學生怎么能解決得了?”這種疑問恰恰表明了我們高中生的研究能力的低下,美國小學生就經(jīng)常在研究連我們成人都難以想象的課題;法國的高考(會考)作文題更是大氣,比如2002年的高中畢業(yè)會考的作文考試各科均有三題,學生可任選一題。舉理科作文題示例: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2.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chǎn)生于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為共同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jié)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讓咱們的高中生體驗體驗一下吧,是什么感覺。?
孫占杰:不能因為不適應而否認改革的成就?
近年來高考采用的“3+X”命題模式,觸動了整個的基礎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大的變革。本人作為一線的教師,經(jīng)歷了三種高考模式的備考應考工作。下面就本人的感受談幾點看法,請同仁指正。?對比新舊高考模式,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新的“3+X”高考命題,特別是近幾年的命題逐步完善。比較突出的特點有如下幾點。?1.試題的取材大量來源于課本之外的現(xiàn)實問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2001年數(shù)學試題的21題,取材于電廠的冷卻塔的形狀,考查學生用所學的積分知識、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2003年文科綜合的37題,以“厄爾尼諾現(xiàn)象”這一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環(huán)境問題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00年文綜36題考查了WTO與中國經(jīng)濟、2003年33—35題以外貿(mào)焦點反傾銷問題為背景、41題以人口問題為背景……?2.重視綜合能力和學科基本能力考查。如:2002年數(shù)學高考題的第10題,是由向量、等差數(shù)列、比例、圓的方程及三角函數(shù)的有關知識組合而成,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2002年文綜1—7題以歐元為切入點考查了外匯儲備、地理計算和其它知識;?2003年文科綜合36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能力;此外,近幾年在理科綜合中,物理、化學、生物三科都大量地考查了實驗設計、實驗操作、知識應用等綜合能力。?3.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的考查。如:2002年試卷中,理科第5,由思維直覺,發(fā)現(xiàn)2k+1為奇數(shù),k+2為整數(shù),可判定集合間的包含關系;理科第11、文科第12題,組合問題聯(lián)系空間模型,開拓廣闊思維空間;文科第13題,考查圖表及其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判定能力;……2001年文綜粵豫卷的33題第(2)問,考查學生估算3條河流河源地區(qū)的徑流量占全國的比例;2002年全國卷第8題,等壓線數(shù)值的判讀,考查學生的直覺思維。?這種新的高考形式無疑是對偏重知識結(jié)論、靠“題海”來提高成績、靠“死記硬背”來儲存知識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沖擊,要求教學領域進行深刻的變革?,F(xiàn)在,很多老師反映現(xiàn)在的教學無法應付這種考試以致造成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些困惑,這是一種事實,但應該改變的不是現(xiàn)在的“綜合考試”方式,而是現(xiàn)在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像歷史上所有的變革一樣,只有高考發(fā)揮它的強有力的導向作用,才能引導教學理念的變革。我認為新的高考模式就是在引導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理念轉(zhuǎn)變。?只有高考去選拔那些具備主動探究知識的考生,只有高考讓那些靠猜題押寶、題海戰(zhàn)術取勝的教師敗下陣來,基礎教育的教學質(zhì)量才能真正地提高。近幾年的命題也充分的驗證了這一點。目前,中學的一線教師對于在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題海的應考策略,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地探究知識的能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教學水平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我想新的“3+X”命題模式,引起的基礎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是前所未有的,雖然仍需要不斷的完善,但我們不能因為對高考改革的不適應而否認高考改革的成就。?
(本期對話小檔案?盛書山:安徽省無為縣教育局?孫占杰: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金一峰:浙江大學大三學生?梁建中?楊曉玲:山東省壽光一中)?
?